游戏百科

瑜伽站立上下轮,练习者与旁观者的“天差地别”!

有一天,我跟小叶子姐姐在网上聊起了轮式,我告诉她,“前几天练习时,我站在教室中间第二排,发现前后左右的人都在不同的时段做

有一天,我跟小叶子姐姐在网上聊起了轮式,我告诉她,“前几天练习时,我站在教室中间第二排,发现前后左右的人都在不同的时段做上下轮,而她也是其中一位。”

她也有同感,觉得老师在“推广”上下轮。我顺势跟她讲,感觉她的下轮还挺丝滑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每次的练习间隙,偶尔瞥见或听到的。在我的印象中,最初她刚练习站立下轮时,洪老师会站在她旁边用口令引导她,但是没几天,她就能自己下了,我也很少听到老师给她的口令,这代表她的下轮完全可以自己搞定,老师很放心。

没想到,小叶子姐姐告诉我,刚接触下轮那会儿,她会害怕,也会从老师辅助她开始练起,第一次下到一半时,她会掐着老师的胳膊就起来了,后面还掐了好几次才敢自己下去。

乍看到“掐”这个字,我觉得很有神韵,遣词太准确了,那是一种练习者在下轮过程中,慌乱之下的本能反应。

说到这里,我难免好奇,站立下去的轮式与从地上推起的轮式,身体感受是否会不同,谁让我还停留在从地上推起的状态,很难有所联想,只能求助于有经验的练习者。

小叶子姐姐给出的答案很直白,“站着下去更容易开胸和肩,对躺着的轮式也有帮助,因为胳膊不用向上推,是从上面掉下来的,更容易打开。”

对于站立轮式的理解,她有过亲身体验后,才有了新的认知。曾经,她认为只有把轮式推得特别好之后,才能进入站立下轮,后来发现早点做站轮挺好的,貌似能更容易打开肩膀。

小叶子姐姐表示自己是一个肩胸很紧的人,天生爱紧张,在肩膀和胸腔就有所体现,每次推轮都用了吃奶的力。听到这种评价,我不敢苟同,我怎么感觉她的轮式一直都是轻轻松松,就能推到很高,很有弧度的呢?

她还说,之前只推轮式时,她会纳闷,老师似乎都不怎么管她。我的理解是,这恰好说明她的轮式在正轨上,无需老师过于操心,老师才会不用指导她。

我很有这个发言权,因为老师曾说我的身体前侧和后侧不太均衡,前屈还行,后弯很不好。所以,每次做轮式,两位老师都会轮流关照我。

最先,老师们会教我一些方法打开髋关节,找到大腿发力,比如做卧英雄式,推起之后,还会不断提醒我脚后跟用力踩地之类的。好不容易,我在双腿上有了一些觉知,接下来开始攻克肩膀。

坦白说,打开肩膀的练习方式,我有点找不到北。虽然记住了练习方法,可做的时候,我难免会有怀疑,因为肩膀和胸腔没感觉,还会觉得那样练习有点累,比正常推起轮式要辛苦一些。好在我不着急,打开身体需要时间和耐心,拭目以待。

现在,小叶子姐姐要突破的是站立上轮,她感觉体式被卡住是有道理的,中间缺很多要弥补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其他动作会进步特别快,比如她的下四柱下去得更丝滑,龟式也能自己绑,自己能撑起来,腿能在胳膊上绕回去,她觉得这都是解锁站轮的副产品。

与此同时,她的站轮也在悄无声息地进步中,比如练习站轮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会把手撑在抱枕上,再试图站起来,结果是她真的晃晃悠悠起来了。

这无疑是进步,无论怎样,她是靠自己起来的,而让身体形成记忆同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期待未来小叶子姐姐更多有趣、有想法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