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按下“加速键”,从地方数据交易所密集挂牌到国家级数据要素平台扩容,数据商作为连接数据供给与需求的关键角色,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大数据服务头部企业企查查近期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首家获受理的数据服务商,其上市进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被视作数据要素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风向标。
一、政策东风助力,合规红线不容忽视自2019年“数据”被明确列为生产要素以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为数据产业铺路。《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数据要素市场化路径;2023年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更直接提出“支持数据商上市融资”,为企查查这类企业打开资本通道。
尽管政策环境利好,但数据行业的合规属性始终是“必修课”。作为持央行企业征信备案的机构,企查查业务涉及企业自然人股东、董事等个人信息,数据来源复杂且处理环节多,面临隐私保护与合规运营的双重考验。
招股书显示,在其申报前一日,企查查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央行罚款1万元,时任征信业务部主管同步被处罚。这一细节虽涉事金额不大,却为行业敲响警钟——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实施深化,监管对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要求持续提升,企查查若想在资本市场走得稳,需进一步完善合规体系,避免触碰监管红线。
二、畸形结构下的盈利迷局企查查84.98%的营收依赖C端会员,看似稳定实则危机四伏。截至2025年6月,其累计注册用户1.5亿、月活8011万,但2024年年付费用户仅104.80万,付费转化率约0.6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为拉升收入,平台滋生大量违规操作:黑猫投诉平台满屏“自动续费不告知”“诱导消费不退款”投诉,有用户反映“试用3天会员后被连续扣费6个月,客服拒绝退款”。这种“以侵权换增长”的模式已引发监管关注,一旦被责令整改,C端营收将面临断崖式下跌。
在B端市场,企查查看似服务200家中国500强企业,实则陷入两难绝境。部分大客户以“大额采购”相要挟,要求其屏蔽自身负面信息或“针对性抓取竞品数据”。若答应则违背数据中立原则,丧失第三方服务商的核心价值;若拒绝则面临客户流失——这种“跪着赚钱”的模式,使其在金融风控等核心领域难以建立深度信任。更致命的是,其B端销售完全依赖直销团队,未建立渠道生态,2024年B端收入占比仅23.13%,而合合信息同期B端占比达29.41%,差距显著,规模化扩张已成空谈。
三、多轮融资后的上市续命战自2014年成立以来,企查查历经多轮融资,投资方涵盖险峰长青、元禾辰坤等知名机构,但十年培育仍未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诡异的是,在冲刺IPO前夕,其2022-2023年累计分红3亿元,而2023年净利润仅2.59亿元,近乎“分光利润”。这种突击分红行为与港股IPO失败的案例如出一辙,被市场质疑“为资本套现铺路”,进一步暴露其现金流健康度的假象。
此次拟募资15亿元,虽宣称用于AI研发、C端升级等方向,但更像缓解资金压力的噱头。从技术实力看,其核心高管最高年薪仅174.44万元(数据总监童刚),仅为合合信息董事长镇立新(近500万元)的35%,销售薪酬不足竞品一半,在AI大模型研发的“人才战”中毫无竞争力。更讽刺的是,其研发投入长期不足,2024年销售费用达1.13亿元,而研发费用率远低于行业均值,却宣称要打造“智能决策平台”,难免让人怀疑募资实为填补此前分红留下的资金缺口。
企查查的IPO本质是一场“续命战”:多轮融资后资本急于退出,合规问题持续发酵,业务模式积重难返,使其不得不冒险闯关。但在监管层强化数据合规审查、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其151条诉讼记录、23.13%的B端占比、0.69%的付费转化率等核心数据,均难以支撑高估值叙事。即便侥幸上市,也可能重蹈部分数据企业“上市即破发”的覆辙。这家曾宣称“查企业上企查查”的平台,如今最该被查询的,或许是其自身的上市合规性与可持续性——而答案,早已写在监管罚单与满屏的用户投诉里。(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