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千年佛像,牵动两个国家的神经;一场盗窃案,演变成持续十年的外交与司法角力。
2023年2月,韩国法院的一纸判决,终于为这起横跨日韩的“佛像归属之争”画上句号——可这尊佛像为何会从日本被盗,又为何在韩国引发所有权争夺?背后的故事远比想象中复杂。
时间拉回2012年,日本长崎县对马市的一座观音寺里,两尊铜造佛像在深夜不翼而飞。
这不是普通的文物失窃:其中一尊“铜造观世音菩萨坐像”,诞生于高丽王朝时期,自1973年起就被长崎县列为重要文化财产,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另一尊则是海神神社的“铜造如来立像”。
窃贼团伙的行动迅速且目标明确 —— 他们避开寺庙安保,将佛像装箱后连夜偷运,最终通过海上通道把佛像带回了韩国釜山。
本以为能靠文物黑市牟利,可仅过了一个多月,2013年1月,韩国警方就抓获了这伙窃贼,两尊佛像也被依法扣押。
按照常理,被盗财物应物归原主,日本方面也很快提出归还请求。可就在佛像即将踏上归途时,韩国瑞山浮石寺突然提出诉讼,一口咬定:这尊观音像,本就该属于韩国。
最终韩国检察院决定将海神神社的“铜造如来立像”归还日本,而观音寺佛像的返还事宜尚未确定。
二、争议焦点:“逆取顺守”的主张,能成立吗?浮石寺的理由,带着沉重的历史烙印。
寺方主张:这尊高丽王朝的观音像,并非正常流传到日本,而是14世纪时,被倭寇(古代日本海盗集团)从浮石寺掠夺走的“赃物”。
换句话说,佛像最初的“离家”就是被迫的,如今通过盗窃案“回到”韩国,不过是“物归原主”,应该“逆取顺守”——即便回归方式不正当,也该留在真正的“故乡”。
这个主张瞬间让事件变了性质:对日本而言,佛像是在本国领土被盗的文化财产,无论历史上如何流转,当下的所有权应归日本寺庙;对韩国而言,这是被掠夺的民族文物,理应借此机会追回。
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从司法层面上升到文化与历史层面。
日本媒体多次提及“文物保护的国际准则”,强调“被盗文物应返还失窃地”;韩国民间则发起请愿,认为“不能让历史掠夺的赃物继续留在他国”,甚至有议员在国会提出“文物回归法案”,试图为佛像留在韩国铺路。
这起看似简单的“盗窃返还案”,之所以拖了十年,核心在于“历史归属”与“现实法律”的碰撞。
一开始,韩国法院需要理清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浮石寺能否证明佛像确实是14世纪被倭寇从该寺掠夺?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史料只有零星记载,没有直接证据能锁定 “这尊佛像” 就是当年被盗的那一件;
第二,即便历史上存在掠夺,现代法律是否支持“以盗窃方式追回历史赃物”?
国际上对文物归属的共识是“禁止文物非法交易”,但“历史掠夺文物”的返还,通常需要两国政府通过外交协商解决,而非单一国家的法院判决。
这十年间,日韩两国的外交关系也影响着案件走向。
每当两国因历史问题(如慰安妇、领土争端)关系紧张时,佛像案就会被重新提起,成为民间情绪的“晴雨表”;而关系缓和时,案件又会被暂时搁置。
直到2022年,韩国最高法院重启审理,才终于在2023年2月做出最终判决:驳回浮石寺的诉讼请求,观音像应归还给日本对马市的观音寺。
判决书中提到的核心理由是:“即便存在历史掠夺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也不能认可‘以盗窃手段获取文物’的合法性,否则将破坏国际文物保护秩序。”
这尊佛像于2025年1月24日重返浮石寺,并举行了告佛仪式。
四、终局之外:文物归属,从来不止“对错”佛像最终踏上归途,可这起事件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
对韩国而言,这起案件戳中了“历史文物回归”的痛点——朝鲜半岛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文物掠夺,仅日本就存有大量韩国文物,民间对“文物回家”的呼声一直很高。
浮石寺的诉讼,某种程度上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对日本而言,判决结果维护了“被盗文物返还”的原则,但也无法回避“历史掠夺文物”的争议——如何处理这些历史遗留的文物问题,仍是日韩关系中难以绕过的坎。
而在国际社会看来,这起案件也为“历史文物归属”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历史上的不公,需要通过正当的外交协商、学术考证来解决,而非“以暴制暴”的非法手段。
毕竟,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文化,而非成为国家间的矛盾焦点。
如今,那尊高丽王朝的观音像已回到日本对马市的观音寺,供人瞻仰。可当人们驻足在佛像前,看到的或许不只是一尊千年文物,更是两个国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艰难平衡——而这种平衡,远比一尊佛像的归属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