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王暖暖离婚获赔50万赔偿:别用“恋爱脑”,去赌一个人的“良心”

2025年10月10日,南京秦淮法院判决王暖暖与俞某某准予离婚,同时余某某赔偿王暖暖50万元,给这场持续数年的婚姻噩梦画

2025年10月10日,南京秦淮法院判决王暖暖与俞某某准予离婚,同时余某某赔偿王暖暖50万元,给这场持续数年的婚姻噩梦画上了句号。

真正了解这段婚姻的人都知道,这50万,远不抵她从悬崖坠落时的万分之一的恐惧,也填不满这些年她独自抗争的心酸。

从被精心设计的爱情陷阱,到异国悬崖的生死瞬间,再到耗时两年的跨国离婚官司,王暖暖用自己的生命代价告诉我们:

千万别用 “恋爱脑”,去赌一个人的 “良心” 。

01 那些 “完美爱人”,可能藏着致命陷阱

认识俞某某时,王暖暖早已凭借自己的能力,积累下千万资产,在旁人眼中,她是一名独立、清醒的女强人。可常年独自在外漂泊,让她格外渴望家庭的温暖。

两人在朋友聚会相识,俞某某不仅长相帅气,做事还格外有分寸,更巧的是,两人还是老乡。

俞某某太懂得如何讨好一个女人,他会记住她的喜好,会用浪漫的话术编织未来,会把自己包装成“潜力股”。

王暖暖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还没来得及了解对方的背景,就仓促地走进了婚姻。

婚后还帮他还债,带他创业,甚至在发现他撒谎、嗜赌时,还天真地想“他只是一时糊涂”。

直到2019年6月,俞某某将王暖暖推下悬崖的那一刻,她才明白:

这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他早有犯罪前科,还背着数百万债务,接近她的唯一目的,就是谋财害命。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你在结婚前所了解的一切。”

王暖暖她被表面的浪漫蒙蔽,没有对伴侣的人品、过往进行考察,最终把自己推向了生死边缘。

事实上,这种“以爱为壳、以害为实”的骗局,并非个例。

1991 年,四川的顾先生和李先生为了给王女士介绍对象,来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他们看中了五申镇的村民韩先生,韩先生一见王女士就心生爱意,给了一笔彩礼后,就和王女士结婚了。

不久,顾先生和李先生来到韩先生家里,要把王女士带走,为此他们发生了激烈冲突,韩先生被他们三人掐死。

事后,人们才知道,顾先生、李先生、王女士是一个骗婚组合,王女士和顾先生还是夫妻关系。

与韩先生结婚后,王女士一直找不到出逃的机会,顾先生和李先生返回到韩先生家里,残忍地把韩先生杀害了。

无论是王暖暖还是韩先生,本质上都是骗子利用人们对“婚姻”“爱情”的美好期待,用精心设计的“完美人设”去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人们被表面的浪漫、真诚蒙蔽,跳过对伴侣背景、人品的基本考察时,就可能把自己推向危险的深渊。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但它需要正确的对象才能绽放。”

那些一上来就对你百般讨好、满足你所有幻想的人,未必是良缘,很可能是精心布局的陷阱。

毕竟,真正的爱需要时间沉淀,而骗局往往急于求成。

02 婚姻不是“救赎”,而是“锦上添花”

王暖暖说:“我就是圣母心,以为自己可以拯救他,和他好好奋斗把日子过好。”

王暖暖的付出,并没有换来俞某某的感恩,反而让他更加得寸进尺。

他挪用公司资金继续去赌,还编造“夫妻共同经营”的谎言骗取他人信任。

直到冰冷的悬崖风灌进衣领,直到身体失重坠落的瞬间,她才彻底明白:

有些人的良心,是天生缺失的;有些错误,从一开始就没有“回头是岸” 。

一个从骨子里自私贪婪的人,不会因为你的善意而改变,只会把你的退让当成得寸进尺的资本。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婚姻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而非单方面的牺牲。”

可王暖暖的“爱”,早已偏离了正常轨道,变成了无底线的妥协。

她以为婚姻是“救赎”,能把对方从泥沼里拉出来,却没想到把自己拖进了深渊。

一位35岁的李女士,在2020年认识了赵先生。

那时候赵先生正处于离婚失业状态,还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

李女士却觉得他“有潜力”,不顾家人反对嫁过去,主动承担起房贷、孩子学费、生活费等。

然而,丈夫不仅不感恩,反而逐渐变得好吃懒做,还因嗜赌欠下50万元债务,最后竟偷偷抵押了李女士婚前购买的房产。

直到法院上门执行,李女士才幡然醒悟:“我以为能拯救他,结果只是感动了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春泥曾说,部分受害者会因认知偏差陷入情感漩涡,侥幸认为自己有“拯救改变”的能力,最终导致伤害升级。

我们总说“爱情需要信任”,可信任的前提,是对一个人底线的反复确认。

歌德曾说:“健康的婚姻,是两个人并肩站立,共同面对世界,而非一个人拖着另一个人。”

婚姻不是魔法,无法把一个坏人变成好人。我们能做的,不是“救赎”,而是守好自己,选择“锦上添花”的人。

好的婚姻,是两个独立的人在一起,让彼此的人生更精彩,而不是让一个人拖着另一个人。

03 及时止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从悬崖下奇迹生还后,王暖暖的人生就只剩下“抗争”两个字。

她全身 17 处骨折、缝合 200 余针,腹中 3 个月的胎儿也不幸流产,医生断言她“可能后半辈子只能卧床”。

她没有被恐惧打垮,而是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收集证据,跨国报案,把俞某某绳之以法。

把俞某某送进监狱之后,她又面临着跨国离婚,面对“被告在境外服刑、涉外送达难离婚,她没有放弃。

她多次与法院、公证处沟通,通过涉外送达、在线庭审,耗时两年终于拿到了离婚判决书。

50万的赔偿并不能弥补她所受的伤害,但这场官司的胜诉,是她对这段烂透的婚姻最彻底的告别。

遇到错的人,及时止损才是最大的体面 。

有一位28岁的谢女士第一次被丈夫家暴时,对方痛哭流涕求原谅,说自己“一时冲动”,她心软了。

第二次被打时,对方又以“离婚会影响孩子上学”挽留,她再次妥协。

直到第三次被打进医院,肋骨断了两根,在律师和家人的帮助下,她才果断提起离婚诉讼。

后来她说:“如果第一次就及时止损,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也不会让孩子看到那么多暴力场面。”

全国妇联及司法机关的调研显示,家暴受害者往往面临多重困境导致隐忍不发。

有的因为“孩子还小”“怕单亲抚养难”选择忍耐,有的担心“家丑外扬”被人议论,还有的因经济条件有限依附于施暴者而无法脱身。

更令人揪心的是,全国妇联的统计显示,家暴受害人平均要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

很多人在遇到烂人烂事时,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为了面子算了吧”,可是越妥协,越退让,对方就越得寸进尺。

巴尔扎克说:“幸福的婚姻是夫妻精神融合的结果。”而错误的婚姻,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就像一双不合脚的鞋,哪怕再好看,穿久了也会磨得满脚是血。

王暖暖的止损,用了数年时间,代价是鲜血和伤痛。

婚姻中最怕的不是遇到烂人,而是明知是烂人,却还舍不得放手,最后把自己拖入绝境。

四、婚前“三审”,避开 90%的婚姻陷阱

有一位和王暖暖有同样经历的网友说:“如果时光能重来,我一定会先查清楚他的底细,不会给对方伤害我的机会。”

婚姻不是儿戏,婚前的考察远比婚后的补救重要得多。

一、人品底线,看他失意时的选择

心理学家弗洛伦斯·伊萨克斯在《婚姻的艺术》中强调:“承担义务是幸福而长久的婚姻关系的基础。”

一个人的人品,从来不是看他顺风顺水时的样子,而是看他失意时的选择。

俞某某在负债累累时,想到的不是努力赚钱,而是通过骗婚谋财害命。

托克托县骗婚案中的王女士,在骗局可能败露时,选择了对对方下死手。

婚前一定要多观察对方:他遇到挫折时,是抱怨指责还是积极解决?

他对待服务员、清洁工等基层劳动者的态度如何?他是否有撒谎成性、推卸责任的习惯?

比如,约会时对服务员大呼小叫的人,婚后很可能对你缺乏尊重;

总是找借口逃避问题的人,遇到家庭矛盾时也会选择推卸责任。

二、经济观念,看他对钱的态度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金钱观是一个人价值观的缩影。”

钱从来不是婚姻的全部,但对钱的态度,却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

俞某某偷偷转移资产、购买受益人为自己的保险,暴露了他对金钱的贪婪和对伴侣的算计。

李女士的丈夫用妻子的钱去赌、抵押房产,体现的是对家庭责任的漠视。

因此,婚前一定要明确三个问题:

对方是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是否有巨额债务或不良消费习惯(如嗜赌、过度透支信用卡)?

他对“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分配”的看法是什么?

经济观念不合的两个人,很难在婚姻里走得长远。

一个注重储蓄的人和一个习惯超前消费的人结婚,迟早会因“花钱”问题爆发矛盾。

三、家庭背景,看他成长的环境

作家莫罗阿在《生活五大问题》中写道:“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婚姻观。”

一个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长大的人,可能会把“打骂”当成解决矛盾的方式。

一个被父母过度溺爱、从未承担责任的人,婚后也很难扛起家庭的重担。

婚前一定要去对方家里看看,他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是什么样的?

他们是互相尊重还是一方长期隐忍?他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如何?是否懂得感恩和体谅?

一个对父母颐指气使的人,婚后也很难尊重你和你的家人。

一个看着母亲被父亲家暴却无动于衷的人,未来很有可能对你使用暴力。

写在最后:

王暖暖的婚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即使她最后成功离婚,获得赔偿,她仍然是婚姻最大的受害者。

恋爱脑不是“深情”,而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赌一个人的良心,不是“勇敢”,而是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

婚姻从来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幸福才是;爱人从来不是生命的全部,自己才是。

美国作家海伦·罗兰曾说:“婚姻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

别为了一时的浪漫冲昏头脑,更别为了所谓的“爱情”妥协底线,别用自己的人生,去赌一个不确定的“良心”。

毕竟,你的人生很贵,值得被好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