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告显示,许多哈佛学生不完成阅读任务,课堂上也不愿发言。如今,教授们正试图改变这种他们认为“不利于学业提升、压制言论表达”的校园文化。
哈佛大学是全球最难申请的院校之一,每年约97%的申请者会被拒之门外。
但据“课堂社会契约委员会”(由7名教职人员组成)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学生一旦入学,许多人便开始逃课、不完成阅读作业。该报告聚焦哈佛课堂文化,自今年1月发布以来,引发了广泛争议。
课堂"摸鱼"成常态
报告还指出,即便学生来上课,注意力也多集中在电子设备上,且不愿主动发言。有时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引发他人反对,但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并未充分完成阅读作业,无法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报告结论称,“泛滥的分数膨胀”让学生即便如此敷衍,仍能轻松结业。
这意味着,许多学生毕业时,既未充分受益于与师生的深度交流,也始终困在“思想泡沫”中——不愿或无法接纳具有挑战性的观点。
政治正确压制言论自由?
保守派批评人士长期认为,哈佛及其他精英院校任由“自由派倾向”主导校园,实则压制了言论自由。近几个月,这类担忧促使共和党推动高校改革。但早在特朗普就职前,哈佛该委员会的报告就似乎已认可这种批评并非毫无根据。
报告称:“无论是在哈佛,还是在全美范围内,‘人们能否在无需担心社交或制度性制裁的情况下表达政治观点’这一问题,都备受关注。”
报告还补充道,学生逃课,“就错过了倾听持不同观点同学发声的机会”。
哈佛医学预科大三学生Omoseife Norouwa认为,该教职委员会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她提到,录播课程让"逃课"变得更轻松:"如果不用上课也能拿高分,他们就不会去教室了。"
她曾选修一门探讨"内战是否仍在持续"的课程,认为课上讨论"富有洞察力"。但课堂之外的氛围则完全不同:"我大一、大二时,校园政治氛围非常浓厚。哈佛的自由派观点占绝对主导,像我这样兼具自由派和保守派观点的人,会感到很不自在。"
不过她补充说,今年的氛围"稍微缓和了一些"。
教授的反击:重塑校园心态
《经济学原理》(即哈佛"经济学10号课")是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本学期该课程有761名学生注册,上课地点是一座具有历史感的木质镶板剧场。授课教授戴着棒球帽,在讲台上来回踱步,宛如演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
走进剧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厅前区的座位,上面用粗体字标注着"无设备区"(DEVICE FREE SECTION)——但这些座位大多空着。
戴棒球帽的经济学教授David Laibson是哈佛该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他表示,其中一些问题至少从他20世纪80年代就读哈佛时就已存在。"拖延和日程过满,在我记忆所及的岁月里,一直是哈佛(我认为也包括大多数学校)学习生活的典型特征。"
他认为,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你们应该清楚,低头看手机时,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我想传达的内容。"
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opi Hoekstra表示,该委员会的报告揭示了"关于我们学习文化的一些残酷真相"。
改革措施:从入学申请到课堂管理
对此,哈佛大学及校内教授正试图在今年秋季学期改变本科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变得“思想更开放、学术参与度更高”。
一些教师开始点名考勤;学校鼓励学生用手写方式记笔记,而非使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以避免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为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发言”的顾虑,教授们还制定了“禁止外传课堂发言内容”的规则。
哈佛甚至在学生入学前就对其“思想开放性”进行考察:2024年,学校在本科申请中新增了一道作文题,要求申请者用150词描述一次“与他人产生强烈分歧”的经历。
分数膨胀的恶性循环
“课堂社会契约委员会”于2024年2月启动相关工作。当时,哈佛及美国多所大学正因加沙战争爆发了分歧严重、有时甚至演变为肢体冲突的抗议活动。该委员会的使命是“寻找促进更多对话的方法”,并解答“哈佛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
Laibson博士表示,学生逃课,就失去了"学习如何接纳挑战性观点"的机会。即便学生到场,"他们也常常假装完成了阅读作业,导致课堂讨论的成效远低于应有的水平。这是对所有人时间的浪费,而且往往只有一名学生在主导整个课堂讨论。"
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课堂本应是"自由交流思想的场所"。然而在2024年春季,仅有三分之一的哈佛大四学生表示,自己"在表达对争议话题的个人感受和观点时完全没有顾虑",这一比例较前一年的46%有所下降。
60%课程给A等:教育质量的警钟
报告称,学生不愿发言,一方面是担心"被社交排斥",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的言论听起来很愚蠢"。他们认为,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让自己的观点与教授保持一致;选择课程时,首要考虑的是"能否轻松拿高分",而非出于求知欲。
或许,他们的"敷衍"也情有可原。哈佛本科教育学院院长Amanda Claybaugh指出,"分数膨胀"在疫情前就已成为严重问题,如今更是愈演愈烈。她说,2015年,哈佛约40%的课程成绩为A;而现在,这一比例已升至约60%,其中半数增长发生在远程教学期间。
Claybaugh博士表示:"学生非常担心自己的未来,教职人员对此表示理解,因此会努力降低课程压力。"报告还提到,教授们也担心"如果评分标准过严,会收到负面的学生评价"。
她指出,这导致学生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凸显自己的优势",比如加入更多社团、选修更多课程,或是选择"双专业"而非"单专业"。
教授们在报告中写道:"一些学生认为,将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是更有成就感、更有意义且更有用的选择。"
学生的反驳:制度问题还是个人问题?
“学生缺勤、党派立场固化、学业表现不佳”已成为全国性问题,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对此深感担忧。
疫情期间,公立学校学生的“长期缺勤率”大幅上升。各地教授都担心,学生正逐渐失去“完整读完一本书”的耐力。而从全国性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业水平已跌至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之一。
不过,这些趋势在不同学校的表现有所不同。
堪萨斯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Lisa Wolf-Wendel表示,在堪萨斯大学这类公立院校,学生逃课更多是因为"需要打工"。
"必须让学生觉得'来上课是值得的',"她说,"课堂内容得是那种'无法独自在宿舍完成学习'的类型。"
虽然大学讲座有时确实缺乏吸引力,但在过去,学生要么去上课,要么就得向同学借笔记。Wolf-Wendel补充道,如今许多课程都提供远程观看服务,教授们必须更努力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
"来上课的'附加价值'是什么?这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同维系的双向关系。"
竞争压力下的理性选择
在哈佛,一些学生反驳“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这一观点。
他们表示,在法律、金融等领域,“实习竞争”乃至最终的“就业竞争”都异常激烈。因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投入大量时间参与社团活动——这些经历既能展现个人兴趣和技能,也能让自己在“满是A等生的哈佛同学中脱颖而出”。
他们还称,早在被哈佛录取前,自己就已掌握了“平衡多任务”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他们得以进入哈佛。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平衡课外活动和学业,"哈佛大二学生Joshua Schulze说。他曾是纽约州长岛公立学校William Floyd高中的毕业生代表,"想要进入这样的学校——无论是不是哈佛——学生通常一生都要参与大量课外活动。他们入学后继续这么做,是很自然的事。"
Nora Coutoupis-Gaysus回忆,自己大一那年,仿佛"踩在停不下来的跑步机上":为了完成社团董事会的工作,她常常熬夜,第二天早上便会逃课,去完成下一门课的作业,之后再看错过课程的录播视频。
今年升为大二学生后,她说自己正努力"少而精地做事":"首要任务显然永远是成绩。"
制度设计的矛盾
哈佛的一项政策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缺勤”——该校允许学生同时选修两门上课时间冲突的课程。
Laibson博士会告诉学生,"线下学习比看视频学习效果更好",但他也为"课程时间冲突仍可选修"的政策辩护,理由是哈佛许多课程的上课时间确实存在重叠。
“如果不允许同时选课,很多学生会感到焦虑不已。”他说。
对于那些来听他讲课的学生,Laibson博士试图让课堂讨论更开放:他在课程大纲中提醒"其他学生可能持有不同观点",并告诫学生"不要以可能暴露发言者身份的方式,将课堂言论外传"。
大二学生Schulze表示,"推动学生变得更开放"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他认为哈佛的环境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他说,另一部分原因是“当下社会和政治氛围的极度两极分化——这是整个世界的现状”。
哈佛的课堂危机折射出美国精英教育面临的深层困境。当最顶尖的学府都出现学生逃课、教授"放水"、思想交流匮乏的现象时,我们不禁要问:精英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内容来源: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