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独特理解,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像一根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祖先的烟火,一头系着我们的乡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每逢佳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点别样的心绪。
古人也是如此,他们或触景生情,或借节日习俗文化抒发心意,因此写下了一首首经典的诗歌。
今日我们就来赏读那些锁死传统节日的十大巅峰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
【春节 】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便生动描绘了春节时的热闹景象与独特习俗,宛如一幅宋代春节民俗画卷。
爆竹声声驱散旧岁,春风送暖中阖家共饮屠苏酒。初升的朝阳照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王安石不仅写节日,更写出了变法伊始对万象更新的期待。那破旧立新的改革豪情,与春节辞旧迎新的精神内核完美契合,让这首《元日》成为春节最经典的作品。
【元宵节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以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为特色,充满了热闹与浪漫的氛围。
描写元宵的诗词很多,出色的也不少,但我认为这首是最经典的。
辛弃疾先铺陈了一幅极致热闹的画卷:花灯像千树花开,烟火坠落如星雨,宝马香车、凤箫玉壶,连空气里都浮动着脂粉香。
可词的高潮在最后三句,从之前对热闹场景的描写,转向了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出词人对理想之人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历经寻觅后终于找到的欣喜与释然。
当所有目光追逐着盛装的美人,诗人却在灯火最暗处,遇见了那个“灯火阑珊”的身影。
有人说“那人”是理想,是初心,是热闹背后的清醒——或许,真正的浪漫从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光。
【寒食节 】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寒食,以表达对介子推的缅怀之情。
韩翃这首诗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春日景象与宫廷习俗。
暮春时节,长安城落花飞舞,寒食节的东风吹拂宫柳。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醉人的春光,后两句却暗藏深意:夜幕降临,宫廷特赐蜡烛,轻烟首先飘入权贵之家。
寒食节禁火冷食,本为纪念介子推。韩翃在诗中既展现了寒食春色,又通过传烛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宫廷的特权,与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含蓄揭示了特权现象,使这首七绝成为寒食诗作的翘楚。
【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杜牧的诗便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描写清明节的诗作,诗中蕴含着浓浓的思乡、缅怀之情,同时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惆怅。
前两句就戳中了所有人的共鸣——雨丝像愁绪一样密,路上行人的脚步都沉了,魂儿像被雨打湿的纸,飘得慌。
可后两句突然有了烟火气:他问牧童哪里有酒,牧童随手一指,远处杏花村里,酒旗正招展,为行人的旅途带来了希望与慰藉。
悲伤没被冲散,却被这抹亮色轻轻托住。清明的滋味,原是“痛而不伤”,我们怀念过去,也珍惜眼前的春。
【端午 】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诸多习俗。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端午》,则从女子的视角出发,描写了端午节的独特习俗,如沐浴芳兰、彩线缠臂、灵符挂发,通过这些细节烘托与节日氛围,充满了清新、雅致的气息,满是生活情趣。
而“佳人相见一千年”的深情祈愿,让这首词超越节俗描写,成为对长久情谊的动人告白。
在苏轼眼中,端午不只是节日,更是表达情感、珍惜身边人的美好时刻。
【七夕 】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姐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紧密相连。
每年的七月初七,人们相信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因此七夕节也被视为爱情的象征。秦观的《鹊桥仙》,便是一首描写七夕节、歌颂真挚爱情的千古佳作。
最后一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是整首词的灵魂所在,也是流传千古的爱情名言。
词人认为,只要两个人的感情能够长久,就不必在意每天都能相伴在一起。这句词打破了传统爱情观念中对朝夕相伴的追求,升华了爱情的境界,强调了爱情的坚贞与长久才是最重要的,成为无数人追求真挚爱情的精神寄托,也让这首词成为描写七夕节、歌颂爱情的巅峰之作。
【中元节 】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纳兰性德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檠。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等,是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烧纸钱、放河灯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纳兰性德的《眼儿媚・中元夜有感》,便以细腻、哀伤的笔触,描写了中元节时词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怅惘与哀愁。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表达了对来世再续前缘的渴望。
结尾“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更是神来之笔——西风无情地吹散浮萍,只剩下几点荷灯在池中飘零。这意象恰如人生无常,思念绵长,是中元夜最深刻的写照。
【中秋节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等,是一个以赏月、吃月饼、团圆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与美好,也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遐想与感慨。
苏轼这首中秋词,被誉为此题材的“千古绝唱”。上片奇逸浪漫,对月发问,充满奇幻想象;下片回归人间,由月圆想到人别,却能在伤感中超越——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是自然规律,何必执着于遗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出了最温暖的解答。
只要彼此安好,纵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轮明月。这种从个人情感到人类共通情感的升华,让这首词历久弥新。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七岁的王维,独自去长安求功名时,写下了这首穿透千年依然鲜活的乡愁。
前两句直白得像孩子的话:“一个人在他乡当客人,每到过节就更想亲人。”
可后两句突然拐了个弯——他没写自己多孤单,反而想象:兄弟们今天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少了我。
这种“曲笔写思念”太戳心:不说“我想你们”,却说“你们会想我”。重阳的茱萸香里,藏着一个少年最纯粹的乡愁。
【除夕】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守岁的时刻,高适却独居旅馆,寒灯相伴。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精妙——不仅是诗人思念千里外的故乡,也是故乡亲人在思念千里外的诗人。
这种双向的思念,在“愁鬓明朝又一年”中凝结成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岁末年初,最易引发人生易老的叹息,高适将这种除夕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故乡”和“远方”之间,寻找团圆的答案。
十首诗词,十个节日,共同编织成中国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这些诗词,让节日有了温度,让思念有了重量,让文化有了心跳。
那么,哪一首最触动你的心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