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如果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病死,前秦会发生分裂还是统一天下?

苻坚是前秦第三位君王,重用王猛等汉族士人,统一北方,结束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亲统大军南伐,折戟于淝水之战,国势大衰,北方

苻坚是前秦第三位君王,重用王猛等汉族士人,统一北方,结束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亲统大军南伐,折戟于淝水之战,国势大衰,北方重新四分五裂,苻坚自己也被姚苌缢死,那么如果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病死,前秦会发生分裂还是统一天下?

其实,如果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病死,那么前秦非但不会分裂,而且有更大的概率会一统天下,东晋将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环境。

因为苻坚的儿子太子苻宏和弟弟苻融都是王猛路线的支持者。

如果苻坚病死,继承皇位的就是太子苻宏,辅佐朝政的会是苻坚之弟苻融,这两个人都是有真本事的人物。

首先是苻融,此人文武兼修,是一个能做到出将入相的人物。

苻融这个人从小聪慧,能文能武,才华突出,不到20岁就有了宰辅大臣那样的声望。

后来,苻融被调到关东地区的冀州为官,史载,苻融在冀州期间,不仅断案如神,经常解决各种疑难案件,而且他所在的地区,在他的治理下,做到了“盗贼止息,路不拾遗”的地步,这样的成绩和能力,让皇帝苻坚和满朝文武叹服。

正是因为他有这么强的能力,所以尽管他不在京城,可前秦朝廷大事,都会派专人前往关东与他商议之后再决定。

后来苻融被调回京城,苻坚一开始给他的职务是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宗正、录尚书事,这些职务一看就是权臣的配置,可见苻坚对他的信任是极高的。

在军事方面,按照史书的说法是,苻融善于使用谋略,乐善好施,爱护士卒,史书上说他每当受命专掌一方征伐之事,必定能建立卓越功勋。

再来看太子苻宏,也是个厉害角色。

苻宏的能力,在史书上所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军事方面的。

淝水之战结束后,前秦分崩离析,各地叛乱迭起,前燕皇室后裔发动叛乱,建立西燕后,派出大将高盖进攻前秦在渭北的军事要塞,苻宏率军抵挡,在成贰壁击破西燕大军,斩杀敌军3万人。

不久之后,前秦皇帝苻坚在五将山被叛乱的羌人首领姚苌围困,最终兵败被杀,苻坚一死,前秦彻底崩盘,太子苻宏只好带着皇室亲族、外戚等数千人投降东晋,被安置在江州,官至辅国将军、九江太守。

多年以后,桓温的儿子桓玄担任江州刺史,是东晋末期的地方军阀,苻宏由此成为桓玄的属下,不久之后,桓玄为了扩张地盘,壮大实力,对周围的其他军阀实施军事进攻,苻宏由此成为桓玄麾下的一员大将。

在此后的日子里,苻宏率领军队帮着桓玄打败了地方军阀殷仲堪以及朝廷派来讨伐他的军队,立下赫赫战功,为桓玄篡位扫清障碍,后来桓玄篡位成功后,刘裕起兵反对桓玄,并且屡次击败桓玄的军队,逼着桓玄退往荆州。

最终在刘裕的进攻下,桓玄很快败亡,然而,即使桓玄已经败亡了,苻宏依然带着军队进攻周围的郡县,甚至还攻破了荆州重镇江陵。

但此时桓玄已经败亡,苻宏再厉害也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很快,刘裕麾下大将檀祗统领大军讨伐,苻宏寡不敌众,战败身亡。

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这位前秦的太子苻宏也是一个厉害角色。

而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内部政局稳定,太子苻宏的地位稳固,宗室团结,如果苻坚病死,苻宏必然成为前秦新任的皇帝,而苻融则会成为辅佐朝政的宗室重臣。

这两个人对于前秦的基本战略,是支持王猛路线的,那么,王猛的路线究竟是什么呢?

当年王猛临终前,跟苻坚说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东晋虽然偏居吴、越之地(江东),但仍是正统王朝的继承者。亲近仁德之邦、睦邻友好,是国家的根本。我死之后,希望不要图谋攻打东晋。鲜卑、羌族等异族,是我们的仇敌,终将成为心腹大患,应当逐步铲除,以保国家安定。”

王猛这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看似简短的一段话,实际上关系到前秦帝国未来20年的基本战略。

王猛认为,以前秦当时的情况,伐晋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晋朝是华夏正统,攻打的话,于道义上不利。

最关键的问题是,前秦的内部存在致命的隐患。

那就是鲜卑、羌族等异族虽然被征服了,但他们的复辟势力并未被铲除,这些人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复国,如果不及时铲除的话,必然成为心腹大患。

事实上,五胡乱华以来,北方的民族成分已经十分复杂,苻坚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每灭掉一个割据政权,其民族成分就复杂一层。

这些被灭掉的古代胡人政权,他们和苻坚之间是有灭国之仇的。

而苻坚本人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被灭国的异族皇室,只要自己对他们施以恩惠,重用他们,给其实权,他们就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必然不会叛乱。

苻坚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想法,跟他的政治理想是分不开的。

苻坚这个人从小接受汉化教育,骨子里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主张把各个民族在一个国家内融为一体。

所以,自从五胡乱华以来,此前的胡人政权统治中原后,都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到了苻坚统治时期,改变了这种政策,转而采取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

坚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对待那些被征服的异族,不仅采取了温和的政策,而且对那些被灭掉的异族皇室,不仅大加笼络,还给他们实权,委以重任。

虽然苻坚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被灭掉的异族皇室不会再有反叛之心,但前秦内部很多人对此心存戒心,认为这些被前秦灭国的皇室与前秦有灭国之仇,时刻想着复辟,所以必须铲除掉。

王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苻融和太子苻宏也是支持王猛主张的。

后来苻坚决定进攻东晋时,苻融和苻宏就极力反对,而他们反对的理由,跟王猛临终前的遗言说的基本一样。

最开始,苻融劝谏苻坚时是这么说的:“懂得满足才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穷兵黩武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况且我们(前秦)本是戎狄建立的政权,天命正统终究不会归于我们。江东的晋朝虽然国运微弱如细线(不绝如缕),但既然得到天意护佑,终究是不可灭亡的。”

后来苻坚将要进攻东晋时,苻融又劝谏道:“陛下听信鲜卑、羌族降将的阿谀奉承之辞,采纳世家子弟(指长安贵族青年)的浮夸建议,臣恐怕此番不仅难以成功,更会导致国家基业崩塌!慕容垂、姚苌这些人都与我们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正期盼天下大乱,妄图借机实现其险恶图谋。而那些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从未经历战阵,只会用谄媚巧言迎合陛下的心意,绝不可采信啊!”

然而,苻坚根本听不进去,坚持要大举进攻东晋。

从苻融的这两段原话可以看出,他劝说苻坚的第一段话强调穷兵黩武导致灭国,以及东晋政权的正统性。第二段话强调鲜卑、羌人是前秦的仇敌,不能相信,应该全面防备。

这实际上就是在重复之前王猛的主张。

再来看太子苻宏劝谏时的原话:“当前岁星(木星)正运行在吴越对应的星野(象征东晋气运昌盛),加上东晋君主并无失德之过。倘若我们大举南征不能获胜,恐怕会对外损折国威,对内耗尽财力,这正是群臣疑虑不安的原因啊!”

苻宏从东晋是华夏正统以及前秦穷兵黩武两个方面来试图说服苻坚不要进攻东晋。

此外,尚书原绍、名僧释道安、中山公苻诜以宠妃张夫人、尚书左仆射权翼及太子左卫率石越等人都反对进攻东晋,理由无非也都跟王猛临终遗言差不多。

所以,王猛的主张在前秦内部是得到很多人支持的,这些支持者中不仅有太子苻宏,皇室宗亲,还有不少朝廷重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苻坚恰好在淝水之战前病死,太子苻宏继位登基,那么必然会彻底改变苻坚的政策,转而采取王猛路线。

一旦前秦帝国按照王猛临终前提出的政策实施下去,暂时和东晋和平相处,对内则设法逐渐削弱那些异族势力,铲除心怀异心之人。

而且太子苻宏根基稳固,继位之后是实权皇帝,宗室和大臣也支持他,所以前秦不会因为苻坚死了就产生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十年之内,前秦就能基本消化掉这些隐患,内部形成稳固的基本盘,到那个时候,再出兵进攻东晋的话,东晋方面怕是难以抵挡。

真正危险的反而就是东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