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出狂言者,未必手握重器。”
近期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现场,美国防长赫格塞斯代表美国发言,在台上滔滔不绝,说了整整30分钟,把中国从南海到台海通通批了一遍。
言语强硬,句句“红线”。
台下坐着的中国代表团没有反驳,没有离席,也没有表情波动。
他们选择了沉默。
但这沉默只持续了不到两天。
6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平台首次系统性披露了中国“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参数。导弹的尺寸、重量、射程、精度,甚至搭载的核弹头当量,全都亮了出来。
从外交发言到核武数据,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掷地有声的回应呢。
5月31日上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赫格塞斯以“印太安全”为题,绕了一大圈后,言辞开始聚焦中国。
他说中国破坏南海稳定、胁迫台海和平,还声称“印太秩序”面临威胁。
他还罕见地用了冷战时期的词汇“共产中国”这个词来称呼中国。
干脆撕掉面子,把对中国的敌意摆到了明面上,很明显,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现场几十个国家代表坐在台下。
这30分钟的讲话并没有赢得掌声。
不少国家代表只是低头翻笔记,或干脆沉默不语。
显然,没人愿意在当下这个局势里随便表态,更没人愿意当美国对华博弈的“站台嘉宾”。
面对赫格塞斯的连番指责,中国代表团在当下没有做出任何表面上的动作。
不争辩,也不发声。
这不是回避,而是克制。
香会这种多边场合,舌战有时只会抬高风险。
真正的回应,不在话筒上,而在现实中。
6月2日央视在“小央视频”发布了一段只有两分多钟的视频。
标题是:《央视罕见披露“镇国神器”东风5洲际导弹参数》。
从赫格塞斯讲话算起,不到48小时。
视频中提到:
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2000公里,打击精度500米,可携带一枚威力为300万吨到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战略弹道导弹。
如果不懂这个数字的概念,可以对比一下。
二战时期美军在广岛投下的“小男孩”核弹,爆炸当量是1.5万吨TNT。
那次爆炸造成约20万人伤亡。
而东风5的弹头当量是“小男孩”的200倍以上。
这足以摧毁一座大型城市,毁伤能力更是恐怖。
单从东风5来对比,就比美军先进不止一代。
东风5只是整个东风5家族的基础型号,它只是我国的第一代洲际导弹。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改进型号,是东风5B。
它不仅在精度上有所提升,据外界评估,打击精度控制在500米以内。
而且具备MIRV(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能力,最多可携带4至6枚核弹头。
每枚弹头可针对不同目标独立打击。
这意味着,一枚东风5B导弹发射后,可对多个城市级战略目标形成同步毁伤。
在当前美军部署的GMD、THAAD等反导体系面前,这类技术会给美军反导体系带来巨大的挑战。
有人会说,东风5还用的是固定井发射,在现代战争中是不是容易被摧毁?
从部署方式看,是的,它不是像东风41那样可以机动发射。
但它的目标定位本就不是“快速反击”。
东风5承担的是第一波“战略压制”任务,用极大当量摧毁敌方预警系统、地面基地、海军港口。
高载荷、稳定性强,是它存在的理由。
而在东风41、东风31AG等固体燃料、机动部署导弹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东风5的存在更像是中国核力量中的压舱石。
再看美军的陆基洲际导弹。
仍是1970年代服役的“民兵3”,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
最大射程约10000公里,最多携带3枚核弹头。
单弹头当量约30万吨TNT。
导弹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位置长期暴露。
虽说多次升级,但其基本平台已无力承载现代化作战需求。
美国试图以“哨兵导弹”替代民兵3,但该项目自2010年启动,迟迟未能完成技术验证,预算一度突破1000亿美元。
即便按计划服役,也要到2030年之后。
在这段真空期,美军陆基核威慑手段实际上是“守旧维持”。
中国近年来导弹技术快速迭代,一方面得益于系统化建设,另一方面也源自于长期战略压力。
从东风15、东风16的战术导弹,到东风21D的航母杀手,再到东风17的高超音速武器。
东风家族覆盖了几乎所有打击距离,从几百公里到一万公里以上。
东风5作为第一代洲际导弹,是战略打击链条的“定海神针”。
从1970年代服役,到东风5A、5B、5C的持续迭代,它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完成了从“技术原型”到“成熟平台”的跨越。
而央视选择在6月2日公开这些数据,显然并不是为了“秀肌肉”。
这更像是一次有节奏的战略表达。
你喊你的,我亮我的。
不是回应,而是提示。
在面对赫格塞斯三十分钟的叫嚣时,中国代表的选择是“不争辩、不表态、不配合”。
而央视公布东风5数据,则是在舆论之外、话语之下,进行一次结构性表达。
赫格塞斯用了三十分钟讲清一个意思:中国是威胁。
央视用了两分钟发布一个事实:中国有能力。
中国一向讲究以和为贵,但不代表就真的好欺负。
大事不在声高,而在落地;大国之争,常藏锋于后。
香会已散,较量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