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小药材”长成“大产业”,天峨橘红“药”香满山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初秋的河池市天峨县纳直乡,群山叠翠间藏着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橘红林——椭圆形的叶片舒展着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初秋的河池市天峨县纳直乡,群山叠翠间藏着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橘红林——椭圆形的叶片舒展着绿意,枝头孕育的果实正积蓄着养分。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橘红不仅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药用佳品,更成了纳直乡群众的“致富树”。这抹扎根乡土的“希望绿”,正悄然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在橘红苗木基地查看指导

清晨,科技特派员陆锦莲出现在纳直乡百河村甲林屯的天峨县慈孝李转让种植家庭农场基地。“选接穗要挑一年生的健壮枝条,切口得削成45度角才容易愈合……”她蹲在橘红苗旁,手把手向农户演示嫁接技巧,把专业的种植技术转化成了接地气的“田间课堂”。从病虫害防治到水肥管理,从修剪整形到品种改良,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为橘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橘红果实累累

在李转让的家庭农场里,100亩橘红林翠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产业发展的故事。

“2014年刚开始种橘红时,心里还打鼓,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近十年!”李转让望着自家的橘红林,脸上满是欣慰。如今,农场的橘红早已实现稳定量产,更让李转让自豪的是,这片基地成了“传帮带”的样板——在李转让的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跟着种橘红,橘红种植面积一步步拓展到500亩,曾经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如今的“抱团种药”。

查看橘红果实生长情况

“我们年纪大了,不方便外出打工,现在在基地里除草、施肥、采摘,一天能挣80块,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在外奔波踏实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农户们的笑容格外真切。

李转让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如今基地的橘红亩产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100亩橘红每年能带来80万元的总产值;跟着干活的农户,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家门口就业”不再是梦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产业要长远,模式是关键。纳直乡的橘红能从“小药材”长成“大产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精准引导。近年来,乡里牵头建立“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基地负责培育优质种苗、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农户“种不好”的难题;合作社打通市场渠道,对接药材收购商、加工企业,解决“卖不出”的顾虑;农户则根据自家土地面积、劳动力情况,灵活选择规模种植或零散种植,真正实现了“人人能参与、家家能增收”。

如今走进纳直乡,漫山的橘红林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从一株株嫩绿的种苗,到一片片繁茂的林地,再到农户手中沉甸甸的收入,橘红产业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托起群众的“致富梦”,绘就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未来,这片承载着希望的橘红林,还将继续在乡土间扎根、生长,书写更多关于丰收与幸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