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山西大同北岳恒山,领略中华五岳之一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笔下的北岳恒山,以“险奇幽绝”的姿态,横亘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笔下的北岳恒山,以“险奇幽绝”的姿态,横亘于山西大同浑源县境内。作为五岳中唯一位于长江以北的“北国主峰”,恒山不仅承载着“尧封舜祭”的千年祭祀史,更因悬空寺“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迹、果老岭“仙迹斑斑”的传说,成为华夏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地标。

近日,记者随“2025恒山文化旅游季”活动团队深入恒山景区,实地探访这座“沉睡的北岳”如何在保护与创新中重焕生机,听守山人、游客、学者讲述“北岳故事”的当代注脚。

从“祭祀圣山”到“文旅名片”:一座山的千年传奇

恒山的故事,要从“北岳”的历史脉络说起。

据《尚书·禹贡》记载,恒山(古称“恒山”“常山”)自汉代起被列为五岳之一,历代帝王多在此设坛祭天,祈求“北方安宁”。明清时期,恒山祭祀规格达到顶峰,《浑源县志》记录:“每岁仲春仲秋,遣太常寺卿祭北岳于浑源州”,山上的“北岳庙”(今恒宗殿)即为明清皇家祭祀主殿。

然而,受历史变迁影响,恒山的“存在感”曾一度模糊——上世纪80年代前,恒山主峰天峰岭因交通闭塞鲜为人知,悬空寺虽因建筑奇观闻名,却长期“养在深闺”。直到2009年“北岳恒山”被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7年大同启动“恒山景区提质工程”,这座沉睡的圣山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现在的恒山,已从单一的‘登山景点’升级为‘文化体验综合体’。”浑源县文旅局局长赵志强介绍,2025年上半年,恒山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2%,其中30岁以下游客占比超35%,“年轻人不仅来看山,更来‘读山’——读悬空寺的三教哲学,读恒宗殿的祭祀文化,读果老岭的民间智慧。”

登恒山记:在“险奇幽绝”中触摸历史温度

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以“陡峭如削、群峰拱卫”著称。记者从浑源县城出发,沿新修的“恒山旅游专线”(柏油路直通半山腰)乘车20分钟,便抵达景区入口。

第一幕:悬空寺——“危楼千尺,三教同辉”

未登恒山,先见悬空寺。这座始建于北魏的木构奇迹,悬挂在翠屏峰60米高的悬崖上,仅靠木梁插入崖壁支撑,寺内三教殿中“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圣同堂,堪称“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活标本”。

“我们每天限流800人,就是为了保护古建。”悬空寺景区管理处主任李建军告诉记者,2023年启动的“古建数字化保护工程”已完成对120余处木构件的3D扫描,“游客扫码就能看到每根梁架的‘前世今生’——比如这根支撑飞檐的‘铁杉木’,来自1500公里外的四川峨眉山,是北魏工匠用骆驼驮运3年才抵达的。”

站在悬空寺外的“望崖台”,山风裹挟着松涛扑面而来,仰头望去,红墙灰瓦的寺庙如“悬在半空的棋子”,与脚下的浑河峡谷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游客张女士举着手机录视频:“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悬空寺’,今天才真正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没有钢筋水泥,全靠榫卯和木梁,竟能立1500年!”

第二幕:恒山主峰——“登顶天峰岭,一步跨千年”

从悬空寺出发,沿“恒山古道”(部分为石阶,部分为山间土路)攀登约2小时,便抵达天峰岭。这条古道曾是北魏皇帝祭岳的“御道”,沿途可见“恒宗殿”“会仙府”“果老岭”等古迹。

恒宗殿:北岳祭祀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明代,面阔五间,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清代皇家特许)。殿内供奉“北岳大帝”,殿前的“玄武岩旗杆”高10米,刻有“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字样,是山西现存最古老的寺庙旗杆;

果老岭:传说张果老在此倒骑毛驴升天,岩石上留有“驴蹄印”“马蹄印”等痕迹(地质学上为冰川运动形成的冰臼),当地村民至今保留着“摸石祈福”的习俗;

天峰岭极顶:站在海拔2016米的观景台,四周群峰如浪(如“玄武岩柱林”“火山岩地貌”),浑河如带,长城遗迹(明长城“恒山段”)若隐若现。天气晴好时,可远眺山西大同、河北保定两地,“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感扑面而来。

“我每周都来爬恒山,不为打卡,就为听山风说话。”65岁的守山人王大爷告诉记者,他从20岁起在恒山护林,如今负责巡查古道和古迹,“现在游客多了,但大家都很自觉——不乱扔垃圾,不刻划古建,连小朋友都知道‘这是老祖宗的东西’。”

新玩法:恒山的“活态”与“烟火”

除了传统的登山、访古,恒山正以“文化+”为抓手,开发出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历史从“典籍里”走到“生活中”。

“北岳祭祀礼”复原体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九月九(重阳节),景区会复原明代“北岳祭典”——游客可穿汉服参与“献帛”“读祝”“望燎”等环节,感受“礼失求诸野”的文化传承;

“恒山夜话”文化沙龙:在半山腰的“云隐阁”,每周六晚有学者讲述“恒山与中医”(恒山产“恒山芪”,是黄芪中的上品)、“恒山与古诗”(李白、苏轼均曾赋诗咏恒山)等主题,吸引年轻游客“夜宿恒山,听文化入眠”;

“山民手作市集”:浑源县城至恒山景区的路上,“恒山农创街”汇聚了20余家手作工坊——村民用恒山野生荆条编筐,用恒山芪熬制膏方,用恒山石雕刻摆件,“我们想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更是恒山的‘烟火气’。”市集负责人刘女士说。

游客故事:他们为什么爱上恒山?

在恒山脚下的“浑源小馆”,记者遇到了来自北京的背包客陈雨。她正捧着一碗浑源凉粉(辣椒油+莲花豆+豆腐干),讲述自己的恒山之旅:“我查攻略时发现,恒山不仅是自然名山,更是‘中医名山’——这里的黄芪品质全国顶尖,所以特意绕路来尝‘黄芪炖土鸡’。”

上海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则对悬空寺的“三教融合”印象深刻:“以前总觉得宗教是‘对立’的,但在悬空寺三教殿,看到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共坐一殿,突然明白——中国人骨子里是‘和而不同’的。”

最让记者意外的是一对“00后”情侣。男生小林举着无人机拍天峰岭:“我学建筑,恒山的古寺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火山岩、玄武岩砌墙,既坚固又环保,这对现代建筑设计很有启发。”女生小雨补充:“而且恒山的游客没那么挤,比那些网红景点舒服多了!”

专家视角:恒山的“保护密码”是什么?

“恒山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中国文物学会古建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卫东表示,恒山景区近年来的举措值得借鉴:

“最小干预”修缮:对悬空寺、恒宗殿等古建,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修复,连修补用的木材都从山西吕梁的原始森林选取;

“社区共建”模式:鼓励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如开民宿、做导游),让“守山人”变成“受益人”,减少人为破坏;

“数字赋能”保护:通过VR、AR技术还原恒山历史场景(如北魏祭岳仪式),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又降低古建损耗。

记者手记:恒山,一座永远“在路上”的山

站在天峰岭的晚风中,看夕阳把恒山群峰染成金色,耳边传来山脚下浑河的潺潺水声——这座承载了千年祭祀、建筑、哲学的山,从未停止“生长”。它用险奇的自然景观吸引目光,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心灵,用创新的体验方式连接古今。

正如守山人王大爷所说:“恒山不是‘死’的山,是‘活’的山。它活着,因为它一直在被看见、被理解、被热爱。”

这个夏天,不妨把恒山加入你的旅行清单——去悬空寺触摸1500年前的木梁,去天峰岭看一场云海日出,去浑源小馆吃一碗加了黄芪的凉粉。你会发现,真正的“北岳”,不仅在山巅,更在每一次与历史的相遇、与自然的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