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为何要如此坚持,反对领袖,以至于最后,差点把他当成间谍呢?
恰如时人回忆指出:在援锦问题上,卫立煌“更感到如果蒋军主力抽出,沈阳空虚,有丢掉危险。他担不起这种责任,因此一再阻止廖的行动,任凭蒋介石怎样迫切呼吁,支援锦州。”
简单讲来,此时卫的想法,是如何守住沈阳,和必须放弃沈阳时,怎样安全撤逃的问题。
“只求无过,不求有功”,似乎才是卫立煌的为人处世哲学。你可以说他明哲保身,但这未尝不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一贯高压和多变政治环境下的本能应变。
失去锦州后,形势已完全向着,我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锦州守将范汉杰,被俘后说,“攻打锦州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中间断了”。
对此,蒋介石事后愤怒万分,认为自己算无遗策,只是属下执行不力,再加上国军内部凝聚力不够。分析完了之后,刚好把国民党政府,丢掉东北的责任,推到卫立煌身上。
蒋介石的英文启蒙老师董显光,对此有一段经典论述说:“蒋总统对东北的战略并无错误,如能切实执行,还可使共军受到重大挫折。可惜前线将领怠忽失职,以致大好计划不能如期实施。假使卫立煌能率部如期到达锦州,则遭遇挫折者将是共军,而不是国军了。但卫立煌于九月二十五日奉令之日,未能立即赶赴锦州,却延至十月九日始启行。这样损失的时日,便是共军致胜的主因。”
但其实,在我军刚刚攻陷锦州时,胜负的天平,犹未可知。
蒋介石认为“锦州初陷,敌力不强,当易恢复也”。”因此,他于10月15 日再飞沈阳,要求放弃沈阳,严令“沈阳与锦(西)、葫(芦岛)两兵团赴援”,以“规复锦州”。
因此,为了使卫立煌迅速服从,蒋介石反复“指示”,声称自锦州、长春“陷落以后,东北军事已趋于失败,沈阳之得失,已无如过去之重要”,即使要“尽最大努力守锦西,守沈阳、营口,再求开展。但挽救东北,须变更战略,要机动,不守不必要的地方”。
他还留杜聿明在沈阳襄助军机,担任卫立煌的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驻节葫芦岛,行使指挥实权。以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守沈阳;廖耀湘仍然西进收复锦州,同时葫芦岛、锦西部队亦向锦州攻击;以第52军占营口,掩护廖耀湘的后路。
同时,蒋介石决定从华北和山东抽调7个师,与锦州、葫芦岛原有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共11个师。由侯镜如领导,从锦西增援锦州。
并命令东、西兵团,15天左右会师锦州。
此计划的如意算盘,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料定,只要我军主力从沈阳出来攻击,与葫芦岛各军南北夹击,共军必退,我们就可以收复锦州。万一共军打不退,有第五十二军占领营口掩护后路,再令廖耀湘撤退也不晚”。
布置这一切后,蒋介石自以为安排妥当,于10月16日飞回北平,畅游香山,“安闲的度过他62岁寿诞,等待东北胜利的战报”。
卫立煌只得做出妥协,同意廖耀湘率领由新1军新3军、新6军、第49军和第71军组成的“西进兵团”,于10月8日浩浩荡荡出了沈阳。
但卫立煌却提醒他,一旦形势不妙,赶紧撤回沈阳。
而廖耀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离开沈阳后,没有向西南进军,却向西北去,占领我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彰武。一方面给自己记一小功,另一方面显然还在观望。
随即蒋介石发来电报,要廖耀湘南下收复锦州。已经到葫芦岛指挥的杜聿明,则要廖耀湘去营口,登船撤离东北。而卫立煌则告诉廖耀湘,他已经在几条大河上,架好浮桥,随时协助“西进兵团”回沈阳。
廖耀湘被3个上级的命令,弄得无所适从,最后决定先去营口。在遭到我军的阻击后,又转向沈阳,可是宝贵的时间,已经流失了。
最终“西进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被我军阻击合围,10月26日,全歼该兵团10万人,俘获司令官廖耀湘。
“东进兵团”也在出动后,虽猛攻塔山要隘,战斗昼夜不息。但因我军的顽强阻击,东进兵团也因此,一直没能够进入主要战场。辽沈战役后,东进兵团绝大部分都撤回关内,后来在华北地区被我军歼灭。
至此,东、西兵团全部未如预期,收复锦州的计划,也正式宣告失败。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蒋介石企图通过打通沈阳、锦州线,打算撤军东北。而卫立煌始终设法,通过固守沈阳等待时变。由此而展开的争执,导致了国民党军部署混乱,调度不统一,内部矛盾尖锐。
毛泽东正是根据这种争执的演变情况,首先是改变了先打长春的方针,决定发起锦州战役;接着在锦州战役进行之际,针对卫立煌在援锦问题上不积极,而不能即刻消灭西进兵团,乃利用时机攻克锦州。
攻占锦州后,又针对蒋介石、卫立煌之间,在西进兵团,是西进还是退守沈阳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而立即改变消灭东进兵团的打算,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包围消灭西进兵团,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而从我军方面来说,不能说一直都是万众一心,没有分歧的爽文剧本。
比如战争开始后,林彪最开始不同意,毛主席先打锦州的战略,力主先占领长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一开始,也不得不同意。
只是后来攻城不利,再加上毛泽东掌握和了解了,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地区的全貌。从2月到9月7个月间,代表中央军委,连续给东北局和东北野战军,发出大约15封电报,才纠正了林彪的一再犹豫不决。
还有,林彪未能重视高岗尽早封锁营口的建议,致使刘玉章第五十二军的一万多人,从营口逃跑,给辽沈战役留下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小尾巴。
当然我军的分歧,一般止于局部的战术层面。如果中央军委有了最后指示,各兄弟部队都是互相配合、不折不扣的完成。再加上我军超强的执行力,也可以弥补一部分战术分歧,造成的时间延误。
辽沈战役中,从两位最高决策人的眼光来看,特别对于锦州之于全局的作用,毛、蒋两位都有着正确和清醒的认识。
我们不能因为蒋介石的失败,就否认这一点。可见国军的失败,不独有老蒋的责任,组织的溃散,更为重要。要不然,也不会到了台湾,还是这么拉了。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