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国军输了辽沈战役,但其实我们都冤枉了蒋介石?(下)

卫立煌为何要如此坚持,反对领袖,以至于最后,差点把他当成间谍呢?恰如时人回忆指出:在援锦问题上,卫立煌“更感到如果蒋军主

卫立煌为何要如此坚持,反对领袖,以至于最后,差点把他当成间谍呢?

恰如时人回忆指出:在援锦问题上,卫立煌“更感到如果蒋军主力抽出,沈阳空虚,有丢掉危险。他担不起这种责任,因此一再阻止廖的行动,任凭蒋介石怎样迫切呼吁,支援锦州。”

简单讲来,此时卫的想法,是如何守住沈阳,和必须放弃沈阳时,怎样安全撤逃的问题。

“只求无过,不求有功”,似乎才是卫立煌的为人处世哲学。你可以说他明哲保身,但这未尝不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一贯高压和多变政治环境下的本能应变。

失去锦州后,形势已完全向着,我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锦州守将范汉杰,被俘后说,“攻打锦州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中间断了”。

对此,蒋介石事后愤怒万分,认为自己算无遗策,只是属下执行不力,再加上国军内部凝聚力不够。分析完了之后,刚好把国民党政府,丢掉东北的责任,推到卫立煌身上。

蒋介石的英文启蒙老师董显光,对此有一段经典论述说:“蒋总统对东北的战略并无错误,如能切实执行,还可使共军受到重大挫折。可惜前线将领怠忽失职,以致大好计划不能如期实施。假使卫立煌能率部如期到达锦州,则遭遇挫折者将是共军,而不是国军了。但卫立煌于九月二十五日奉令之日,未能立即赶赴锦州,却延至十月九日始启行。这样损失的时日,便是共军致胜的主因。”

但其实,在我军刚刚攻陷锦州时,胜负的天平,犹未可知。

蒋介石认为“锦州初陷,敌力不强,当易恢复也”。”因此,他于10月15 日再飞沈阳,要求放弃沈阳,严令“沈阳与锦(西)、葫(芦岛)两兵团赴援”,以“规复锦州”。

因此,为了使卫立煌迅速服从,蒋介石反复“指示”,声称自锦州、长春“陷落以后,东北军事已趋于失败,沈阳之得失,已无如过去之重要”,即使要“尽最大努力守锦西,守沈阳、营口,再求开展。但挽救东北,须变更战略,要机动,不守不必要的地方”。

他还留杜聿明在沈阳襄助军机,担任卫立煌的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驻节葫芦岛,行使指挥实权。以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守沈阳;廖耀湘仍然西进收复锦州,同时葫芦岛、锦西部队亦向锦州攻击;以第52军占营口,掩护廖耀湘的后路。

同时,蒋介石决定从华北和山东抽调7个师,与锦州、葫芦岛原有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共11个师。由侯镜如领导,从锦西增援锦州。

并命令东、西兵团,15天左右会师锦州。

此计划的如意算盘,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料定,只要我军主力从沈阳出来攻击,与葫芦岛各军南北夹击,共军必退,我们就可以收复锦州。万一共军打不退,有第五十二军占领营口掩护后路,再令廖耀湘撤退也不晚”。

布置这一切后,蒋介石自以为安排妥当,于10月16日飞回北平,畅游香山,“安闲的度过他62岁寿诞,等待东北胜利的战报”。

卫立煌只得做出妥协,同意廖耀湘率领由新1军新3军、新6军、第49军和第71军组成的“西进兵团”,于10月8日浩浩荡荡出了沈阳。

但卫立煌却提醒他,一旦形势不妙,赶紧撤回沈阳。

而廖耀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离开沈阳后,没有向西南进军,却向西北去,占领我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彰武。一方面给自己记一小功,另一方面显然还在观望。

随即蒋介石发来电报,要廖耀湘南下收复锦州。已经到葫芦岛指挥的杜聿明,则要廖耀湘去营口,登船撤离东北。而卫立煌则告诉廖耀湘,他已经在几条大河上,架好浮桥,随时协助“西进兵团”回沈阳。

廖耀湘被3个上级的命令,弄得无所适从,最后决定先去营口。在遭到我军的阻击后,又转向沈阳,可是宝贵的时间,已经流失了。

最终“西进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被我军阻击合围,10月26日,全歼该兵团10万人,俘获司令官廖耀湘。

“东进兵团”也在出动后,虽猛攻塔山要隘,战斗昼夜不息。但因我军的顽强阻击,东进兵团也因此,一直没能够进入主要战场。辽沈战役后,东进兵团绝大部分都撤回关内,后来在华北地区被我军歼灭。

至此,东、西兵团全部未如预期,收复锦州的计划,也正式宣告失败。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蒋介石企图通过打通沈阳、锦州线,打算撤军东北。而卫立煌始终设法,通过固守沈阳等待时变。由此而展开的争执,导致了国民党军部署混乱,调度不统一,内部矛盾尖锐。

毛泽东正是根据这种争执的演变情况,首先是改变了先打长春的方针,决定发起锦州战役;接着在锦州战役进行之际,针对卫立煌在援锦问题上不积极,而不能即刻消灭西进兵团,乃利用时机攻克锦州。

攻占锦州后,又针对蒋介石、卫立煌之间,在西进兵团,是西进还是退守沈阳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而立即改变消灭东进兵团的打算,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包围消灭西进兵团,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而从我军方面来说,不能说一直都是万众一心,没有分歧的爽文剧本。

比如战争开始后,林彪最开始不同意,毛主席先打锦州的战略,力主先占领长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一开始,也不得不同意。

只是后来攻城不利,再加上毛泽东掌握和了解了,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地区的全貌。从2月到9月7个月间,代表中央军委,连续给东北局和东北野战军,发出大约15封电报,才纠正了林彪的一再犹豫不决。

还有,林彪未能重视高岗尽早封锁营口的建议,致使刘玉章第五十二军的一万多人,从营口逃跑,给辽沈战役留下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小尾巴。

当然我军的分歧,一般止于局部的战术层面。如果中央军委有了最后指示,各兄弟部队都是互相配合、不折不扣的完成。再加上我军超强的执行力,也可以弥补一部分战术分歧,造成的时间延误。

辽沈战役中,从两位最高决策人的眼光来看,特别对于锦州之于全局的作用,毛、蒋两位都有着正确和清醒的认识。

我们不能因为蒋介石的失败,就否认这一点。可见国军的失败,不独有老蒋的责任,组织的溃散,更为重要。要不然,也不会到了台湾,还是这么拉了。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评论列表

4821828
4821828 23
2025-07-04 15:39
国民党军队的本质是大大小小新军阀和旧军阀的混合体。而实力则是各级军头的生存本钱。即便是蒋系嫡系也是如此。了解了这一点,再看看因战失利丧失军权的高级将领的结果。国民党军队每逢大战,特别是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时,必先内部倾轧就容易理解了。

用户988558 回复 08-21 07:56
北伐时候也是如此,为什么就能够成功?所以派系林立不是问题关键,主要是对手太强,另外卧底太多也是蒋屡吃败仗重要原因

笨笨猫
笨笨猫 7
2025-06-09 11:00
只制定计划,不考虑能否执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回复 06-09 17:50
有道理

用户10xxx49
用户10xxx49 6
2025-07-24 09:15
锦州丢失,东北国共力量已经完全失衡,合围锦州之前已经可以预料到。在锦州攻城态势明确前可能不知道林彪意图,不好判断,按兵不动无可厚非,但锦州合围开打以后,林彪意图明显,国军理应集中兵力南下全力援助锦州,东北的国军才有一线生机。锦州失陷后,廖耀湘只有全力南下冲过锦州才能生存,战机稍纵即逝,一个犹豫就死无葬身之地。此后沈阳长春的丢失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打锦州就是国共分水岭,可惜国军没有全力以赴。打锦州,非雄才大略,不能为也。毛泽东可以强压林彪打锦州,蒋介石没办法强压卫立煌援锦州,这一点上,眼光相同,领导力不同,结果不同。

坚强的小阿咩 回复 08-05 13:19
廖可以从营口坐船跑

用户16xxx40
用户16xxx40 3
2025-07-31 08:44
老蒋不行就是不行,现在国民党连民进党都比不上了
用户10xxx78
用户10xxx78 3
2025-06-11 19:45
知己不知彼!三大战役,只有淮海战役的国军将须是清醒的,只道两军的优劣!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回复 06-12 18:07

用户10xxx04 回复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07-06 16:35
卫立煌就是故意拆老蒋台,廖耀湘被他忽悠。

我是一束光
我是一束光 3
2025-07-04 08:35
问题来了,那老蒋为何不撤换卫立煌?

小光 回复 07-05 10:32
蒋光头水平太差下面的人再厉害也没用注定失败如果没有美国佬发动韩战连台湾也保不住

用户10xxx04 回复 07-06 16:38
大战在即怎么能撤卫立煌?老蒋当时虽己架空卫立煌,但他还在利用手中权力搞破坏。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2
2025-06-22 17:20
蒋和卫的分歧,其实有一个隐含条件,就是蒋军在运动中是否能够抵抗我军攻击。卫认为不能,蒋以为能,显然,蒋错了。但是卫事实上一直担心他手下的十几万人是主要目标,我军的目的是围点打援,这点上,卫是错的。但是卫不能说全错:放弃援锦,廖部和西进兵团,是有可能保证沈阳营口(葫芦岛)一线的,这应该是蒋军失去运动战优势后,在东北的最佳选择之一了(保证沈营一线,林拿下锦州,也很难迅速结束东北,而蒋军两路并进,保持对锦州的威胁,反而可能拿到主动权),结果这种可能被老蒋葬送了。杜的思路其实和卫是类似的。
cdyg13
cdyg13 2
2025-07-05 20:17
就老蒋的指挥水平,指挥一个师凑合,指挥一个军团简直要命。

用户94xxx60 回复 07-06 06:12
你太高估蒋的指挥水平了,白崇禧说过他最多就是个营长水平

1106chujiong
1106chujiong 1
2025-08-25 12:51
假使卫立煌不去东北,让陈诚一直干下去不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