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大学变高中?晨跑打卡+家长请假,谁偷走了我们的“自由”?

“妈,我周末想出去玩,得您给辅导员打个电话请假。”这话要是搁十年前,得让人以为是高中生在报备。可现在,这却是不少大学生的

“妈,我周末想出去玩,得您给辅导员打个电话请假。”这话要是搁十年前,得让人以为是高中生在报备。可现在,这却是不少大学生的日常。六点半的操场挤满晨跑打卡的身影,晚自习的教室堪比高三冲刺班,就连请假都得家长写知情同意书按手印。说好的“上了大学就自由”,怎么成了大型“高中复读学校”呢?这哪里是大学?分明是脱了校服的高中!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大学怎么就悄悄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高中模样。

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患上了“责任焦虑症”。有高校领导直言不讳:“现在学生心智成熟慢,出点事学校就得担责,不如管得严点省心。”这话听着无奈,却戳中了现实。北方某师范院校的学生,每天七点雷打不动站早操,就算上午没课也得爬起来,就因为学校怕“睡过头错过学习”。更夸张的是,有研究生请假要过五关斩六将:家长拍照签字、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层层审批,最后还要院领导点头。说白了,这种“圈养式管理”本质是“风险规避术”:只要把学生盯死,就能减少安全事故、挂科率这些“麻烦事”,可代价是把大学变成了“巨型高中”。

就业压力则是背后的隐形推手,把大学逼成了“考研高考化”的战场。现在每年上千万毕业生涌进就业市场,考研成了不少人的“第二次高考”。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国内大学生每周学习近40小时,比美国学生多了11个小时。这可不就是换个地方刷题吗?其实,课程越开越多,本质是怕学生毕业没竞争力,只好用课时量填鸭式“喂饱”学生。就像有些学校思政课要考核前排就座率,把老师逼成“纪律委员”,说到底还是用高中的应试逻辑应对大学的能力培养,方向从一开始就偏了。

更讽刺的是,“巨婴家长”们成了这场“高中化”运动的“神助攻”。有辅导员吐槽,期末不把成绩单发家长群,能被追问到崩溃;学生挂科了,家长第一反应不是问孩子原因,而是责问学校“为什么不早说”。于是乎,家长群成了“第二教务处”,查寝结果要同步,考勤情况要通报,大学生活活成了“云端监控现场”。可这些家长忘了,大学本是“断奶期”,社会不会因为你没准备好就降低标准,公司更不会让你妈来签请假条。这种“包办式关爱”,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会负责的机会。

当然,咱们也得承认,部分学生的“躺平体质”给了严格管理借口。有民办高校老师说,要是不管着,有些学生能从开学躺到毕业,专业课门门挂科。但用高中的“鞭子”抽着学,真能培养出自主能力吗?有学生吐槽,晚自习就是“集体发呆”,晨跑打卡后回宿舍补觉,反而把作息搞得更乱。就像给植物搭架子,适度支撑能防倒伏,可绑得太紧只会限制生长。真正的自律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而是从试错里长出来的。

说到底,大学“高中化”是一场多方合谋的误会:学校用管理代替引导,社会用分数衡量能力,家长用监控代替信任,最后把压力全压给了想长大的学生。对比绝大多数国外的大学,新生有专门的适应期,教怎么规划时间、怎么自主学习。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不是把路铺直,而是教会学生看地图;不是禁止犯错,而是允许试错后重新出发。

北大生命学院试点取消绩点制的新闻,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标准化的产品,而是让每个灵魂找到自己的节奏。当晨跑打卡换成自主健身,当晚自习变成学术沙龙,当家长群不再要求种种代劳,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成年预备营”。毕竟,社会从不是高中的延伸,而我们需要的,是能扛事、会思考的成年人,而不是带着家长签字的“巨婴毕业生”。真正的大学精神,从来不在课程表的夹缝里,而在孩子们主动选择的每一次“不务正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