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688年,孝庄去世,康熙急忙下旨:拆掉孝庄生前最喜欢的5间宫殿

1688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了。作为一手把康熙带大的人,康熙也是非常难过。但是,他却突然下了一道,令所有大臣都傻眼的旨意

1688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了。

作为一手把康熙带大的人,康熙也是非常难过。但是,他却突然下了一道,令所有大臣都傻眼的旨意。

康熙下令,把孝庄生前最爱住的那五间宫殿,全部拆掉!

当时大家都懵了,皇上这是伤心过度,脑子不清楚了吗?

还是说,其实他和奶奶的感情,根本没有表面上那么好?

01.康熙和孝庄

要明白康熙为什么这么做,咱们得先看看这对祖孙俩到底有多铁。

康熙八岁就没了爹,放在现在,同龄的小孩还在玩泥巴呢,他却要扛起整个大清朝。

压力山大这四个字,都不够形容他当时的处境。

幸好,他有个超级厉害的奶奶——孝庄太皇太后。

孝庄可不是普通老太太。她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十二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亲眼见证了大清,从建立到打进北京的全过程。

正是因为她有见识、有手腕,才使她得以在后宫那种地方,稳稳站住了脚。

儿子顺治去世后,孝庄没一直沉浸在悲伤里,而是打起精神,认真培养这个小孙子。

她不仅管康熙读书,还教他怎么看人、怎么治国。可以说,没有奶奶,就没有后来的康熙大帝。

康熙自己后来也常说:“我从小没爹没妈,全靠奶奶把我拉扯大。”这话听着,就透着浓浓的感激和依赖。

平时康熙对奶奶那也是真的好,每天早晚请安雷打不动,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第一个就往奶奶那儿送。

出门在外,总不忘写信回来问个好。奶奶一生病,他比谁都着急,亲手端药送水,甚至偷偷求老天:让我减点寿,换奶奶健康吧!

感情都到这份上了,你能说他不孝吗?

02.拆宫殿的真正原因

那问题来了,既然康熙这么爱奶奶,干嘛非拆了她最爱的房子?这不太矛盾了吗?

其实真相,藏在孝庄生前的一个愿望里。

孝庄是个特别有主见的老人。临走前,她特意把康熙叫到床边,交代了后事。

孝庄说,自己走了以后,不必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在沈阳昭陵。

理由是皇太极都安息那么多年了,别再打扰他了;而且从北京折腾到沈阳,太劳民伤财,没必要。

她提出了个替代方案:在顺治的孝陵附近,找块地埋了就行。这样以后祭祀也方便,还省事儿。

这个要求,在当时挺不寻常的。按老祖宗的规矩,皇后就得和皇帝葬在一起。孝庄这话,等于把传统打破了。

但康熙孝顺啊,奶奶都这么说了,他肯定得照办。但新的问题来了,孝庄的棺材,总不能一直放着吧?得有个临时安置的地方。

按满族老规矩,皇室的人去世后,棺材要先放在生前住的屋子里,等陵墓修好了再下葬。

如果按这规矩来,孝庄的棺材,就得放在她生前住的慈宁宫东边那五间屋子里。

但康熙可记着,奶奶说的“别劳民伤财”呢。

如果棺材停在这儿,以后这些房子就成了“临时纪念堂”,得长期派人守着、定期维修,这得花多少钱啊?不是违背奶奶的意愿了吗?

想来想去,康熙做出了那个让所有人懵逼的决定:干脆把这五间房子拆了!把拆下来的材料运到孝陵边上,重新盖个临时安置所。

这样既放了棺材,又不会浪费一座宫殿。

03. 结语

我们现在看这段历史,可能会觉得康熙做得有点绝。但在那个时候,这其实是个很靠谱的决定。

古代人对死亡的看法,和我们现在很不一样。他们相信灵魂不灭,特别重视身后事。

所以怎么办葬礼、修在哪,都是大事。康熙作为孙子又是皇帝,既要尽孝,又要守规矩,还得考虑实际开销,真的不容易。

拆宫殿这个事,表面看起来无情,其实是情深义重。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想清楚了才做的决定。康熙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奶奶的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