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为农历龙年,中国政坛历经重创。1月8日周总理逝,7月6日朱德元帅逝,9月9日毛泽东去世。伟人相继离世,中国人民深陷悲痛。
毛主席逝世后,中央作出决定,给予贺子珍一个特殊机会,这在她的人生中是不幸中的大幸。该决定具体为贺子珍提供了何种机遇,尚需进一步说明。
【毛泽东的遗体保存】
1958年中央会议期间,毛泽东率先在火化倡议书上签名,其后,几乎所有高级干部及重要民主人士亦相继签字响应。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去世。中央政治局随即在中南海召开紧急会议,连夜商讨相关事宜,但讨论的问题仍未达成共识。
会议聚焦于毛主席逝世后的安排,包括遗体处理、发丧形式与规模,及是否邀请或允许外国代表团吊唁等核心事宜。
各方意见相左,情绪激动。一方主张遵从毛主席意愿火化遗体;另一方则认为,毛泽东作为时代象征,在群众心中地位特殊,应永久保存其遗体。
最终,华国锋与叶剑英商定,先保护遗体,再研究火化或保存。当前关键是遗体防腐,否则连发丧期都无法维持。
毛主席逝世时,初定遗体保护为供各界追悼。医务人员遂做一般性处理,注射甘油、酒精、福尔马林等以防腐。
在吊唁活动进行时,中共中央决定,由华国锋领头,对遗体实施永久保护,并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供民众长久瞻仰。
吊唁仪式9月17日下午结束,毛泽东遗体随即从大会堂移至毛家湾暂存并进行防腐处理。起运前,遗体自水晶棺取出,安置于密封氦气帐篷内。
警卫组按预安排组织两队车队运送遗体,一队负责保护。张耀祠带领含陈长江的车队,护送毛泽东遗体出人民大会堂北门。
汪东兴任此次行动总指挥。此前,中央决定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用于安放毛主席遗体,以便后人纪念与瞻仰。
建设纪念堂或需一年,期间陈长江带领的一中队将继续负责保护毛主席遗体,并保持保密状态。
毛主席遗体被送入代号为“769”的遗体保护室,该室原为医院地下手术室,具备完善设施和齐全条件。
他们按遗体保护要求改造各房间,确保房间密封、隔氧并维持低温环境。
为长期保护毛泽东遗体,中央成立遗体保护科研小组,邀请各地专家研讨,决定暂采用液态与气态结合的方法实施保护。
皮肤外露部分主要是头部和双手处于气态环境,而身体则浸泡在液态中。
陈长江等警卫与遗体保护专家转为地下工作者,肩负特殊使命,在毛泽东身边执行保护任务近一年。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竣工。8月18日,毛泽东遗体被移送至此。遗体得以保留,也让贺子珍有了再见他的机会。
【贺子珍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毛泽东】
1949年,贺子珍欲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期盼与老战友、老姐妹相聚。然而,受多重因素阻碍,她未能如愿成行。
1979年,贺子珍欲赴北京,时值建国30周年。外公已逝,长眠于毛主席纪念堂。昔日井冈山战友朱德、陈毅、彭德怀亦相继离世。
贺子珍高龄且卧床,仍坚持要去北京。她渴望前往,因北京对她意义非凡。
毛泽东虽逝,但自延安别后42载,尤庐山相会20年间,二人精神相连,超物质层面。外婆盼观其生活之地,仅此已深感满足。
李敏深知妈妈愿来北京,欲行使权利探父,常伴女儿孙儿。但妈妈身份特殊,行动将牵动多部门,故难以实现。
首先,需先为她妥善安排住宿。
70年代末,他们居于景山后原拟建军委大楼的部队大院,因毛主席反对改为宿舍,后变高级筒子楼,然对卧病在床的贺子珍而言,此地并不适宜。
他们原计划入住类似上海的住所,但因已有住户无法腾出,最终决定居住在解放军总医院。
李敏在医院安排时遇冯文彬及叶剑英之弟,谈及贺子珍欲来京之事,并向他们转达了贺子珍希望进京的愿望。
他们对此极为支持。中央亦持相同态度,允许贺子珍自由往返北京与上海,居住时长由其自定。
1979年9月3日,中央安排专机接贺子珍至北京,此时距毛泽东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尚有六日。
在北京机场,外婆与担任中组部副部长职务的曾志相见。
贺子珍回京后,终得见毛泽东。自1977年起,每年9月9日与12月26日,她全家均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缅怀。
据统计,1979年毛主席纪念堂共接待1953万人。9月8日,最特殊访客贺子珍到访,她曾与毛泽东有十年婚姻生活。
毛泽东逝世后,中共中央决定建毛主席纪念堂以永久保存其遗体。此举正确性待时间检验,但它让贺子珍得见毛泽东最后一面,实为她不幸中的幸运。
1978年,中央组织老红军、老干部瞻仰毛主席。贺子珍在上海等候一年多后,终得见心心念念的毛泽东。
出发前,众人对她进行了思想工作,以确保她心态平稳。
到达毛主席纪念堂,需保持静默,禁止喧哗或哭喊。贺子珍点头表示理解,信任组织规定。此行对她而言是秘密的。
这天,他们从解放军总医院出发,该医院位于北京西郊十里长街。途中,贺子珍紧握一条白色手绢不放。
贺子珍乘轮椅由毛主席纪念堂北门入,李敏与孔令华代其向北大厅毛主席像献花圈,绸带书:永远继承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携女李敏、婿孔令华敬上。
李敏在征求贺子珍意见后安排了花圈和绸带。花圈承载着家人对毛泽东数十年的思念。贺子珍与毛泽东的关系,可概括为革命与战友之情。
在毛主席纪念堂,贺子珍留下合照:她与毛泽东坐着,李敏立于贺子珍身后。这张照片意义非凡,记录了他们多年后再次同框的珍贵时刻。
自1937年延安凤凰山合影后,贺子珍与毛泽东再次同坐。此次相聚,延续了昔日情谊,场景温馨而意义深远。
贺子珍被推入瞻仰厅,升降机缓升水晶棺,外公显于外婆前。她忆起上次相见,自己泣不成声,毛泽东劝慰,而她未及细瞻其面容。
此次,她誓不哭泣,定要细细端详他。丈夫静躺眼前,水晶棺横亘其间。贺子珍望着毛泽东,心中酸楚,不断告诫自己保持镇定。
她凝视着毛泽东平静的脸庞,以为他已安然入眠。细看之下,眼泪不禁滑落。贺子珍紧咬白色手绢,竭力压抑哭泣声。
参观全程,贺子珍未落泪。直至毛泽东现身,她情感难抑,泪水夺眶而出。
【贺子珍逝世】
李敏凝视悲伤的母亲,回想起最后一次见父亲的场景。那天的一切细节,在她脑海中清晰浮现,心情复杂难言。
父亲已无法言语,望着床前的女儿,欲言又止,仅用食指在空中划了个圈,示意给李敏看。
李敏初时不解父意,父逝后与友提及,友问毛主席所画圆圈是否寓其母桂圆之名,或恐其母不安。
李敏同样认为这很可能是父亲的真实意图。
据传,毛泽东逝世之日恰逢中秋月圆,也是贺子珍生日,故而他人生终章时,心中忆起贺子珍,念及亲人团聚的情景。
不觉间,与毛泽东相见已近尾声,总时长不足十分钟。随后,众人送贺子珍至休息室,室内悬挂着毛泽东手书复制的《七律·长征》。
此刻,贺子珍最具资格评判此诗。
长征途中,贺子珍与战友同行,期间她诞下女儿并送走,同时为掩护战友英勇负伤,身中弹片多达17块。
1935年9月29日,正值贺子珍26岁生日,毛泽东在甘肃渭南向全军朗诵了关于长征的讲话。
贺子珍凝视良久,诸多往事涌上心头。待她从回忆中抽离,回到现实,心中满是怅惘。
李敏夫妇推着轮椅,全家步出纪念堂。记者为三人拍照后,外婆恍然察觉即将离开天安门,与丈夫分别。
贺子珍由人搀扶上车,李敏坐其旁,两人默默望向窗外,满是不舍。贺子珍转头时,两人眼眶皆已湿润。
晚年贺子珍对党与革命事业满怀热血。但正当她憧憬未来时,一次中风导致偏瘫,从此卧床,再未起身。
她身为老红军战士,未因困境沉沦,以顽强毅力、最大决心与病魔抗争。深知毛泽东遗愿未竟,革命者需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病重时,党给予她援助,提供最佳医疗条件,盼其速愈。党的细致关怀,重燃了她对工作的热情。
她多次向身边医护人员强调:
我需继续工作,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望你们助我恢复健康,我将与你们共同努力,改善身体状况。
她致力于快速康复,成为医院模范病人,严格遵守医嘱,积极参与各项锻炼活动。
尽管她竭力恢复,却未能如愿,不久便离世。贺子珍的追悼会简朴而隆重,规格高,多数中央领导人相继出席。
贺子珍遗体火化后,中央将其骨灰运至北京。其兄贺敏学、女李敏、婿孔令华及孙辈护送骨灰至八宝山安放。
1984年,贺子珍逝世,遗留下三个皮箱及革命军人残疾证明一份。
贺子珍持有的革命军人残疾证,她从未领取过任何款项,累计未领金额达11220元。
贺子珍从未向李敏提及这些往事。
这三只箱子内含她的生活物品与书籍,但唯独缺少了与毛泽东的来往信件。李敏称未见此信件,最终此事只能作罢。
贺子珍,被誉为“井冈山之花”,一生坚韧,逆境中信念不移,实乃老革命之典范,无愧于毛泽东妻子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