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肖恩·达菲在悉尼国际航空大会上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美国将在2035年前于月球表面建立永久性人类定居点,并将其定义为“月球村庄”。这一声明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从短期驻留向长期殖民迈出了关键一步,也揭示了NASA以月球为跳板进军火星的战略布局。
达菲强调,这个“村庄”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前哨站,而是具备完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居住地。为实现这一目标,NASA已启动多阶段计划:2026年2月的Artemis II任务将搭载4名宇航员完成载人环月飞行,测试新型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与猎户座飞船的性能;2027年的Artemis III任务将实现自1972年以来首次载人登月,两名宇航员将在月球南极驻留7天,采集关键地质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南极区域因存在水冰沉积物和持续光照的陨石坑,成为建立基地的理想选址。
月球村庄的核心能源将依赖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NASA披露的技术指标显示,该装置重量需控制在15吨以内,输出功率达100千瓦,足以支持生命维持系统与科研设备的运转。在建筑领域,国际空间站近期完成的“月球水泥”实验取得突破——宇航员在微重力环境下成功将月壤(风化层)与特殊粘合剂混合,其抗压强度达到地球混凝土的80%。这种就地取材(ISRU)技术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未来或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防辐射穹顶结构。
尽管达菲未明确提及国际合作细节,但分析人士指出,月球村庄的建设必然需要整合全球资源。欧洲空间局(ESA)已承诺提供月球通信网络技术支持,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则正在开发可适应月夜极端环境的燃料电池。而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嫦娥工程”采集的月壤样本,也为研究月球材料特性提供了宝贵数据。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正推动着《外层空间条约》框架的更新需求。
月球村庄不仅是深空探索的中继站,更将成为独一无二的科研平台。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可能蕴藏着数十亿吨水冰,经电解可制取液氧和液氢,为火箭燃料提供原料;月球表面不受大气干扰的环境,是部署射电望远镜阵列的理想场所。商业层面,包括蓝色起源、SpaceX在内的私营企业已提出月球货运服务方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则公布了基于猎户座飞船改进的月球居住舱设计。NASA预计,到2030年代后期,月球经济规模可能达到千亿美元量级。
实现这一愿景仍面临巨大障碍:长期低重力环境对人体肌肉骨骼的影响尚未完全掌握;月尘的磨蚀性可能损坏精密设备;太阳耀斑爆发时的辐射防护仍需突破。此外,核能系统在月球的应用引发部分环保组织抗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正着手制定地外核安全标准。对此,NASA行星保护办公室回应称,所有技术方案均经过“最保守的风险评估”。
从阿波罗11号在静海基地留下第一个脚印,到即将展开的月球城镇化建设,人类用半个多世纪完成了从“访问者”到“居民”的身份转变。正如达菲所言:“当我们的孙辈仰望月亮时,他们看到的将不仅是环形山,还有人类文明的新疆域。”随着Artemis计划的推进,21世纪30年代的月球表面或将出现这样的奇观:半透明的充气舱内,科研人员正分析着火星样本的预处理数据;环形山边缘的太阳能阵列追随着缓慢移动的日照;而400公里高的月球轨道上,深空门户空间站正为下一批前往火星的探险者储备物资。这片38万公里外的“第八大洲”,正在成为人类多行星物种之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