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通电,在北洋时期是很有名的。他的文胆,就是饶汉祥。他写的电文,咬文嚼字,典故堆砌,四六骈文,有排山倒海之势,别说现在的人,当时也没多少人能完全看懂。”
北洋时期大家都有发通电的瘾,动不动就是一个几千字的通电,上台要发,下野也要发,开战要发,造反也要发,打胜了要发,战败了也要发。
你“电”我,我“电”你,北洋时期整个中国的上空,电波交驰,整个国家的文人,文思泉涌。
北洋军阀
要说谁的电文最有特色,那得数黎元洪,因为他的电文最“酸”。
黎元洪算得上民国初立时的四巨头之一,他是北洋派和孙中山的革命派以外的第三方势力,雄踞武汉,顾盼自雄。
国学大师章太炎瞧得上的人不多,几乎谁都要骂上几句,但对黎元洪倍加称赞,在他眼里,黎是位“体干肥硕、言辞简明”的忠厚长者,没有架子,经常和部属一起摇着那种带柄的大蒲扇办公。
黎元洪
黎元洪的通电,在北洋时期是很有名的。
比如当时民国成立选举大总统时,他有一个预辞大总统的电文,文中说:“沉机默运,智勇深沉,洪不如袁项城;明测事机,襟怀恬旷,洪不如孙中山;坚苦卓绝,一意孤行,洪不如黄善化(黄兴)。”
当时都为他的这封电文所倾倒,认为他谦虚得很得体,很自然。
而黎元洪的文胆,就是饶汉祥。
饶汉祥长得骨瘦如柴,非常不讲究个人卫生,十分邋遢。
他写的电文,咬文嚼字,典故堆砌,四六骈文,有排山倒海之势,别说现在的人,当时也没多少人能完全看懂。
比如形容时局严重,他就要罗列什么“三危”“四亡”“五哭”“十害”,劝大家罢兵息乱,必然是“吁请息争以苏民困”,其它如“秋荼向甘,冻雀犹乐”,“汉水不渊,方城不缺”,最后一般是“垂涕而道”、“泥首以请”。
人家的电文是为了让人家能看懂,他的就是让你看不懂,又酸又难懂。
郭松龄剧照
郭松龄造反时,想请饶汉祥为他起草电文。
饶汉祥正随黎元洪在天津,当时黎元洪早已下台,饶的一肚子四六骈文也无处发泄,但那阵他身体不大好,就说我身体欠佳,现在天气又冷,明年开春再给你写吧。
饶汉祥不知道郭是要造反,那个是不能等的。
于是郭松龄开出一万大洋的天价,看在钱的面子上,饶汉祥来到滦州为郭起草造反的通电。
也许是憋得太久了,饶汉祥买一送三,连着为郭贡献了三则通电,把书袋掉了个痛快。
郭松龄
尤以第一次通电最为精彩,特地数了下,不算标点符号接近1500字。
说百姓罹战祸之苦,“年丰母馁,岁暖儿寒”,“僵尸盈道,槁草载途”。劝张作霖下野去“婆娑岁月,赏玩烟霞”,表明自己的决心则“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
至于他最拿手的用典方面,更是叠床架屋,洋洋大观,什么“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衔哀奚若?”,“项王歌帐,李主愁台”。
让人一读就知道是饶汉祥的手笔。
饶汉祥写完并没有回天津,而是一直留在郭松龄军中。当时郭军中还有另一个名人,就是林微因的父亲林长民。
在随郭松龄夫妇逃跑途中,林长民被流弹打死。
林长民父女
饶汉祥则在逃跑途中被奉军俘虏,问饶汉祥是什么人?饶回答“是写字的”,护送他逃跑的勤务兵补充说是师爷。
饶汉祥身上脏乎乎的,一副穷酸相,毫无惊人之处,谁也想不到他会是郭松龄倒戈通电的作都,大名鼎鼎的饶汉祥,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师爷,就让他们随军做些抄写工作。
半个月后,他们两个才寻机逃回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