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建安二十五年冬,洛阳皇宫的铜驼街落满了雪,汉献帝刘协捧着传国玉玺的手冻得发僵。
对面的曹丕穿着崭新的衮龙袍,眼神里藏着按捺不住的兴奋,却还是假惺惺地说了句“臣不敢受”。
这出“三让皇位”的戏码,谁都知道是演给天下人看的。
可让人意外的是,退位后的刘协居然没像历史上多数亡国之君那样掉脑袋,反而被封了“山阳公”,带着老婆孩子去山阳郡过起了小日子,直到十四年后才寿终正寝。
要知道曹丕的老爹曹操当年杀起诸侯来眼睛都不眨,为啥到了曹丕这儿,反而对前朝皇帝手下留情了?
说起来,这事儿跟一个女人脱不了干系,她就是曹丕的亲妹妹,曹节。
当年曹操为了控制汉献帝,把三个女儿都送进了宫,其中曹节后来还成了皇后。
这姑娘跟一般的政治工具不一样,嫁过去之后居然真把自己当成了刘家的人。
曹丕准备篡汉的时候,派使者去宫里要传国玉玺,曹节把使者骂得狗血淋头,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把玉玺扔在地上,哭着喊:“老天有眼,绝不会让你们曹家长久!”
这话传到曹丕耳朵里,他心里肯定犯嘀咕。要是真把汉献帝杀了,妹妹第一个不答应,到时候家里鸡飞狗跳不说,还得落个“杀妹夫”的坏名声。
更重要的是,曹节背后是整个曹家宗室,要是因为杀汉献帝寒了宗室的心,这刚到手的皇位恐怕坐不稳。
当然,曹丕不杀汉献帝,更重要的是怕“引火烧身”。
那时候天下还没完全统一,西边有刘备的蜀汉,东边有孙权的东吴。
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要是曹丕真把汉献帝杀了,刘备立马就能名正言顺地称帝,还能号召天下人讨伐“弑君逆贼”。
曹丕心里跟明镜似的,留着汉献帝一条命,就等于断了刘备的“大义名分”。
你看,汉献帝还好好活着呢,你刘备称帝算怎么回事?
而且当时朝廷里还有不少心向汉室的老臣,虽然不敢明着反对曹丕,但要是曹丕做得太绝,难免会引起人心浮动。
留着汉献帝,给他一块封地,让他安安稳稳过日子,既能显示自己的“仁厚”,又能堵住天下人的嘴,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再说了,汉献帝这时候早就没了实权,就是个空架子。
从建安元年被曹操迎到许昌开始,他就一直是个“傀儡皇帝”,手里既没有兵,也没有心腹大臣。
对曹丕来说,这样一个毫无威胁的人,杀了反而会惹一身麻烦,留着反而更省心。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曹丕的这个决定确实聪明。
汉献帝到了山阳郡之后,居然安安心心地当起了“山阳公”,还学着给老百姓看病、减免赋税,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他从来没想着要复辟,也没跟刘备、孙权有过任何联系。
直到魏明帝青龙二年去世,他都安安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有时候想想,历史还真是有意思。
汉献帝当了二十多年的傀儡皇帝,没干成一件像样的大事,可偏偏在退位之后,却因为自己“没威胁”,反而保住了一条命。
而曹丕虽然抢了皇位,却因为怕担上“弑君”的骂名,不得不留着前朝皇帝。
这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最后居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说到底,汉献帝能独善其身,不是因为曹丕心善,也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刚好处在一个“杀不得”的位置上。
曹丕的顾虑、天下的局势、还有那个护着他的皇后曹节,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让他在乱世中保住了性命。
这也难怪有人说,有时候“无用”,反而成了最安全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