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依旧在加沙上空闪烁。只是这一次,炮声终于慢了半拍。
10月8日,特朗普站在白宫讲台上,语气高昂地宣布“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达成”。那一刻,世界媒体的闪光灯齐刷刷打在他脸上,仿佛他真成了“和平使者”。但加沙的夜空没有灯光,只有断壁残垣的灰。
协议的字眼听起来体面:以色列撤军,哈马斯释放人质,互换俘虏,启动人道援助。72小时的时间表,写得精准得像一次军事行动。20名以军士兵换250名巴勒斯坦战士,还有被以色列长期关押的1700名平民。数字在纸上冷冰冰,但每一名战俘背后,都曾是战场上燃烧的血肉。
看似是加沙的胜利。两年,八万多套房屋被炸成灰烬,83%的城市建筑化为尘土,然而哈马斯依旧没有被“清除”。以色列军队投入重装机械、三千辆美制M113改装车开道,仍没能攻进这座被围困的城市。战争的逻辑在这里失效,炸弹的威力换不来投降。
但胜利的味道太苦。停火是协议纸上的字,不是战场的命。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边宣布“外交上的成功”,一边在军方会议上提到“后续行动”。他的话从来两面。战争可以暂停,但敌意从不休息。以色列军方的伤亡报告里,死伤数字在上升;而战场上,哈马斯的阵地依旧顽固存在。
这场“和平”,更像一场喘息。内塔尼亚胡需要时间补给军械,美国需要一个政治舞台,特朗普需要诺贝尔奖。所有人都在等待下一个信号。只是被困在瓦砾中的人,没有退场权。
有传言说,以方情报机构已经开始追踪哈马斯高层行踪。上次在卡塔尔行动失败,这次他们或许不会再失手。每一次所谓的“停火阶段”,都意味着新的暗杀倒计时。
特朗普说:“这是永恒和平的第一步。”这句话像是老唱片里的重复播放。二十年前、十年前、五年前,类似的词句都出现过。每一次都以同样的方式破碎。永恒的,从来只有战争。
以军这次的打击计划一度指向伊朗。内塔尼亚胡早在夏天就扬言要“终结抵抗之弧”,目标直指德黑兰。有人说,以色列不会停,停火只是战略调整——下一场战争的火种已经埋好。
加沙的街头,废墟间的孩子在找食物。人道主义援助车队还没抵达,他们已经习惯等待。哈马斯的发言人发表声明:“这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意志胜利。”可看着满地的弹坑,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以色列媒体在庆祝,称人质回国是国家的“道德胜利”。可哪一种道德允许把城市炸成焦土?哪一种胜利要以数万平民的死亡换取?
我一直在想,加沙的战争是不是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模板:毁灭一座城市,宣布一次和平,再毁灭一次。循环往复,像永不关闭的战场实验室。
战争的胜负早已模糊。哈马斯没倒下,以色列也没赢。只剩一片荒原提醒世界:任何一方都付不起这场“胜利”的代价。
特朗普可能真的拿到他的奖杯。内塔尼亚胡也许会重新点燃战火。加沙的夜空会再一次被照亮——不是因为烟花,而是炮弹。
这场战争的真正停火,也许要等到没人再谈“胜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