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东北部的黄海之滨,有一片被黄河故道滋养的土地 —— 滨海县。这里的盐碱地看似平凡,却孕育着一种有着千年药用历史的 “东方仙草”—— 滨海白首乌。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种曾被《本草纲目》盛赞 “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 的植物,曾长期困于初级加工的 “牢笼”。直到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带着 “非遗技艺 + 现代科技 + 品牌运营” 的创新思路入局,以 “陈氏八法” 为核心,依托万亩标准化基地,才让这株千年仙草焕发生机,走出了一条 “点土成金” 的乡村振兴特色路。
一、千年仙草的 “甜蜜烦恼”:底蕴深厚却困于 “初级加工”
提及滨海白首乌,当地人总会骄傲地说起它的 “独特出身”—— 黄河改道留下的盐碱土壤,富含钙、镁、硒等 30 余种微量元素,为白首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滨海白首乌富含甾苷、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经现代科学验证,其抗衰老与免疫调节功效显著,是公认的药食同源珍品
但这份 “骄傲” 背后,藏着当地首乌产业多年的 “甜蜜烦恼”。长期以来,滨海白首乌的加工方式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95% 的产品是切片、粗粉,最多做成简单的首乌膏,附加值不足原料价值的 30%。更令人惋惜的是,传统加工离不开高温蒸煮,40% 以上的活性成分在高温中流失,剩下的产品口感粗糙、味道苦涩,既不符合现代消费者对 “好吃” 的需求,也浪费了白首乌的营养价值。
过去,滨海白首乌种植长期处于“看天吃饭”和“商贩压价”的双重困境。农户辛勤劳作,但收购价格低廉且不稳定,扣除成本后利润微薄,种植风险极高,生计难以保障。
彼时的滨海白首乌,就像蒙尘的珍珠 —— 有千年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营养优势,却因缺乏深加工能力和品牌意识,只能在 “地方特产” 的小圈子里打转,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真正的动力。直到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二、陈氏八法破局:非遗 + 科技,让千年仙草 “焕新颜”
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并非 “门外汉”,而是拥有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何首乌粉制作技艺)” 和 “江苏省非遗工坊(何首乌制作技艺非遗工坊)” 的 “双非遗” 传承单位。第四代传承人陈华文从小跟着祖辈学习首乌粉制作,深知传统技艺的珍贵,也清楚其局限性。“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活在市场上。” 这是陈华文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陈华文带领团队主动对接现代科技,走访多家农科院和中医药大学,将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陈氏八法”这一非遗技艺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原料管控到产业升级的全链条价值重塑,全面激活了滨海白首乌的发展潜能。
原料溯源 —— 建万亩 GAP 基地,从源头锁死 “好品质”
“好产品从源头开始。” 陈氏食品的第一步,就是解决白首乌原料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他们联合江苏省农科院,在滨海县黄河故道沿线建立了 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从最初的 5000 亩扩展到如今的万亩,未来还将继续扩大。
基地里看不到传统农业的 “粗放”,取而代之的是物联网技术的 “精细”:每一株首乌都有 “身份证”,从种苗选育、施肥灌溉到采收加工,全程可追溯。“我们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肥力,用无人机巡检病虫害,连灌溉都是精准滴灌,每亩用水量比传统种植减少 30%。” 基地技术员介绍,通过标准化管理,基地产出的白首乌二苯乙烯苷含量稳定在 2.5%-3.2%,远超行业 1.5% 的平均标准。
更重要的是,陈氏食品采用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带动 500 户农户参与标准化种植。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还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农户 “种得好、卖得好”。“现在跟着陈氏种首乌,一亩地纯利润能到 1.2 万元,比以前翻了 3 倍!”
工艺革新 —— 低温破壁萃取,把 “营养锁进瓶里”
传统首乌加工的最大痛点,是活性成分流失。陈氏食品的核心突破,就在于对非遗技艺的 “现代化改造”—— 将传统的 “陈氏八法” 工艺,与 “低温梯度破壁萃取 + 超声辅助提取” 复合工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加工技术。
“传统高温加工会破坏首乌中的黄酮、甾苷,就像把好好的营养‘煮跑了’。” 陈华文解释,“我们的低温梯度破壁技术,能在 40℃以下打破首乌细胞壁,再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最大化锁住活性成分。”
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通过这种工艺,白首乌总黄酮保留率提升至 92.5%,磷脂类物质提取效率提高 40%,氨基酸含量达到 11.24mg/mL,其中精氨酸含量更是人参的 1.6 倍,营养价值远超野山参。“以前吃 1斤粗粉,不如现在喝 1 瓶原浆。” 。
除了保留营养,陈氏食品还解决了 “适口性” 问题。他们研发出生物酶解技术,去除首乌的苦涩味,再用纳米微胶囊包埋技术锁住风味,开发出的鲜首乌原浆,开盖即饮,口感清甜,彻底改变了人们对 “药用首乌” 的刻板印象。
产品多元 ——12 款原浆覆盖六大场景,让首乌 “走进日常”
“以前首乌产品只有‘药用’一个标签,现在要让它走进日常生活。” 基于这一思路,陈氏食品围绕 “健康” 主题,开发出三大系列 12 款即饮型原浆产品:
日常养生系列:针对上班族、学生,推出便携小瓶装,适合办公、旅行时饮用,补充能量;
专业调理系列:针对心血管亚健康人群,添加辅助成分,经临床验证,对改善微循环有效率达 82%,精准对接我国 2.9 亿潜在消费者;
礼品定制系列:结合滨海非遗文化,设计高端礼盒,成为盐城对外交流的 “名片”。
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青睐。在电商平台,白首乌原浆的复购率超过 60%;在线下,进驻了全国 200 多家药店、超市。“以前只能在本地买到的首乌,现在全国都能买到,甚至有人用来做早餐搭配,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陈华文说。
产业融合 ——“前店后厂” 模式,激活三产价值
为了让首乌产业 “走得更远”,陈氏食品投资建设了 “前店后厂” 模式的智能化示范工厂 ——“前店” 是滨海首乌非遗馆,“后厂” 是 GMP 标准生产车间。
在滨海白首乌非遗体验馆中,游客不仅可以系统了解白首乌的种植历史与养生功效,还能近距离观赏首乌标本与传统加工工具,亲手体验“陈氏八法”非遗制作流程,并参与首乌糕点的现场制作。馆内开设的研学课堂由专业老师深入讲解首乌文化及其药用价值,每年吸引研学游客超过20万人次。
“我们不仅要销售产品,更要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陈华文表示,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白首乌的文化价值得以提升,传统技艺也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后厂”的GMP洁净车间则展现出一派现代工业图景。在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翻转,不锈钢管道精密衔接,从原料的智能清洗、低温高效提取,到无菌灌装、机器人自动包装,整个流程在密闭环境中无缝衔接,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套智能化体系不仅极大提升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更将人均产能较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提升了300%,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
这种“工业+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为传统的首乌产业注入了全新动能,实现了价值的多维倍增:它不仅通过智能化生产显著提升了产品销量与市场竞争力,更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效传播了非遗技艺,同时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就业增长及品牌价值的整体提升,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链。
三、乡村振兴的 “四维答卷”:经济、文化、生态、健康一个都不少
陈氏食品的 “首乌事业”,不止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一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从经济增收到文化传承,从生态保护到健康普惠,这场实践交出了一份 “四维满分” 的答卷。
经济赋能:1500 个岗位,10 亿产值目标
陈氏食品通过 “公司 + 基地 + 农户” 的联农带农机制,直接创造了 1500 个就业岗位,涵盖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等领域;间接带动上下游 5000 人就业,比如包装材料生产、物流运输、餐饮住宿等。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滨海县首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40%,预计三年内实现综合产值 5 亿元,五年突破 10 亿元。“首乌产业就像一个引擎,拉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滨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以前当地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附加值低,现在首乌成为支柱产业,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对于当地农户而言,增收是实实在在的。除了稳定的种植收入之外,许多农户还在白首乌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获得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种模式不仅使他们能够兼顾家庭、照顾老人与孩子,还带来了每月的劳务收入,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文化传承:让千年非遗 “活” 起来
在滨海白首乌的非遗传承实践中,陈氏食品始终坚持传统的“师徒制”这一核心机制,将其作为实现“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路径。陈华文强调:“非遗传承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依靠‘传帮带’才能生生不息。”通过持续开展技艺传授,一批批学徒已逐步成长为掌握核心技艺的非遗“新生力量”,为这一传统技艺的延续注入了坚实活力。
陈氏食品的何首乌制作技艺传承荣获“双非遗”认证——其“何首乌粉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企业获评为“江苏省何首乌制作技艺非遗工坊”。这一成就标志着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发展获得了重要认可。
“这不仅是对我们传承路径的肯定,更是对‘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的充分认同。”陈华文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主动学习首乌非遗技艺,千年传统已逐步摆脱“后继无人”的困境,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效益:循环农业守护黄河故道
滨海县的盐碱地是宝贵的生态资源,陈氏食品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保护。在标准化种植基地,公司推广农家肥替代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精准灌溉技术让每亩用水量减少 30%,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首乌藤蔓实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这些富含蛋白质的藤蔓成为优质的青饲料,直接用于农户自家的畜牧养殖。而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科学处理后,又可还田作为首乌种植的有机肥料,成功构建起“种植—加工—养殖”的绿色生态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真正实现了全程零浪费。
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保护了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还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 “产业发展” 与 “生态保护” 的双赢。
健康普惠:让 “仙草” 走进百姓生活
如今,滨海当地村民对白首乌的消费观念已悄然转变。过去,传统首乌粉冲泡不便、吸收有限,其营养功效难以充分发挥;而现在,随着生产工艺升级,首乌原浆等深加工产品不仅食用更加便捷,更最大程度保留了活性成分。经检测,陈氏白首乌产品中氨基酸含量达11.24mg/mL,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成为亚健康人群理想的天然滋补品。它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正逐渐成为大众日常健康的新选择。
四、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品牌:可复制的 “滨海模式”
如今的滨海白首乌,早已不是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地方特产 —— 通过 “三步走” 战略,陈氏食品让它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健康品牌:
第一步,企业率先完成了核心工艺的研发与中试生产,并建立了严格的企业标准,为产品的规模化与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步,建设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基地,构建 “线上 + 线下” 销售网络 —— 线上入驻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线下进驻药房、超市等渠道;
第三步,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开发首乌洗发水、首乌五黑粉等衍生产品,培育 “盐阜”“苏合农园”“陈爹坊”等 子品牌。
更重要的是,“滨海白首乌 + 陈氏八法 + 万亩基地” 的模式,为全国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很多地方都有特色农产品,但往往因为缺乏深加工、品牌化能力,无法形成产业。” 农业专家评价,“滨海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准‘非遗 + 科技’的结合点,做好‘全产业链’文章,传统农业资源就能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新动能。”
站在黄海之滨,看着万亩首乌基地里绿油油的藤蔓,听着非遗体验馆里游客的欢声笑语,感受着车间里机器的轰鸣,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株千年仙草,如何在科技创新与非遗传承的碰撞中,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一条 “从田间到餐桌、从文化到产业” 的道路,如何在盐城滨海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未来,随着 “首乌力量” 的持续释放,滨海县必将走出一条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而 “盐城名片” 滨海白首乌,也将在全国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更多 “点土成金” 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