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浙江用“碳账本”提升发展“含金量”,生态省建设有了新标杆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供给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电能向更多领域渗透,绿色低碳消费成为共识。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和“绿水青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供给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电能向更多领域渗透,绿色低碳消费成为共识。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面临着减排与发展的双重挑战。

国网浙江电力积极探索碳业务新模式,通过电碳协同调控、数字化赋能和生态圈构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减排之路。

绿色电力的供给持续增强,碳业务体系正加速推进。国网浙江电力以电碳协同为主线,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突破,为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浙电方案”。

01 战略必然,电网企业主动入局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8%,电力行业占能源活动碳排放的43%,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浙江虽是经济绿色发展水平领先的省份,但节能减碳压力依然较大。2023年,浙江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0%,但单位GDP能耗仍是日本的2.3倍。

“十四五”期间,浙江面临着碳排放总量下降20.5%的硬性目标。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24年浙江人均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千瓦时,预计“十五五”时期全省电力电量增长率在6%以上,高于GDP增速。

外向型经济特征进一步增加了减排压力。浙江民营经济占比67.4%,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80.8%。

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出口企业必须出具有效认证报告,但全省工商业用户中仅12%具备碳核算能力,催生出庞大的碳管理市场需求。

02 技术突破,数字赋能碳管理

国网浙江电力加快布局“3373”特色碳业务架构,以电碳协同为主线,加强电碳核算、低碳技术“两个支撑”,深化政府治碳、企业降碳“两个服务”。

2022年11月,国网浙江电力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面向多源异构能源系统的电能碳协同调控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通过技术鉴定。

该项目攻克了电、热、气、油、煤等多能源数据在协同调控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三大技术难题:碳排放实时感知难、碳流精准溯源难、能源安全等多目标约束下低碳调控难。

基于该项目成果,国网浙江电力建成了国内外首个面向多源异构能源系统的电能碳协同调控平台。

该平台的应用产品“碳效码”已引导浙江省近3万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平均每年实际节约电量164.2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913万吨。

数字化产品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湖州供电公司研发的“工业碳效码”为全省49345家规上企业碳排放水平和碳利用效率赋码;杭州供电公司打造“杭碳宝”,构建碳业务知识图谱,实现碳流溯源、减排预测、能效优化一站式服务。

03 生态构建,多方协同促减排

2025年3月28日,国网浙江电力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三方共建的碳管理体系(电力行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电力行业唯一碳管理服务机构。

该中心聚焦电力行业,面向政府治碳、行业控碳、企业管碳、公众降碳,建设“1116”服务体系,打造一个平台、一个高端专家库、一系列年度碳电协同标志性成果。

政企合作不断深化。2025年4月29日,国网浙江电力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签订协议,通过合作提升浙江碳排放管控水平,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加快碳足迹体系建设。

在机制模式创新方面,国网浙江电力首创分布式绿电交易模式,2024年绿电交易量达1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6%。

金融支持体系也更加完善。在衢州,供电公司推动27家金融机构创新开发55项碳金融产品,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碳账户信贷支持体系。

国网浙江电力还运营全国首家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累计促成绿色技术交易超1900余项,交易金额超46亿元。

浙江通过电碳协同、数字赋能和生态构建,探索出了能源消费大省的减碳路径。

“碳效码”引导近3万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年减碳913万吨;分布式绿电交易量年增37.6%;千亿级碳金融体系为企业转型提供动力。

这些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与规则设计相结合,能够为“双碳”目标提供可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