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昔日为全球工业典范,当下却竭尽全力唤工厂回归,这难道不怪异吗?
有人向我们提及“再工业化”可让美国重焕辉煌,且能创造数百万个工作岗位,但瞧瞧那些看似光鲜的政策法案,诸如《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投入了万亿美元进行补贴,可为何其效果却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真实数字在无情嘲讽这份宏大叙事:咨询公司科尔尼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在前两年增长后,最近一次报告中首次出现下滑,与此同时,美国从低成本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长超过10%,而国内产值增速约为1%。
问题从来不是钱,而是结构。
想象一下在本土建厂时会碰到的难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高昂成本,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平均月薪为5458美元,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
好多制造商坦言,要是“美国制造”不能与亚洲产品在质量、价格上相当,客户是否真的会为其溢价多掏钱。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才方面,你难以找到数量充足的熟练技术工人去操作那些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
德勤研究曾警示,至2030年,美国制造业的技能缺口或许会致使近200万个工作岗位空缺,所造成的成本损失接近1万亿美元。
残酷的现实是,金融、专业服务业这类,白领薪资更为优厚的行业,早已将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而来;1980年,制造业的高薪岗位占比为39%,不过到了2021年,却降至20%。
2019年,美国制造业工人失业率达2.9%,此为历史最低,这便意味着,企业并非不想招人,而是在当前状况下,实在极难招到合适之人。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潜藏于美元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
美国要维持较大的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持续向全球输出美元,如此方能稳固其在国际上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若“再工业化”达成使美国贸易逆差转为顺差,流向全球的美元便会大量减少,此势必会动摇美元霸权之根基。
你可曾设想过,华盛顿会为那几个百分点的制造业GDP,便甘心舍弃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的统治地位吗,这是个无法同时实现的矛盾。
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投资短视致使制造业的未来受到影响,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将利润用于回购股票与分红,而非为漫长的工业周期开展长期资本投入。
华尔街这种,以季度为考量的文化,和制造业那种,需耗时十年才能够见成效的精神有所不同。
与其谓之回流,不如称其为战略性重构,政府补贴仅在半导体这类少数高价值且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发挥作用。
然而对于那些传统、基础的工业级供应链,诸如电子元件与基础材料,美国早已丧失关键能力,短期内难以重建。
依我之见,美国难以全然重建起一个全面的工业帝国,此与它自身的经济结构以及全球货币特权相互抵触。
真实的出路并非全盘回流,而是接纳有限回流,聚焦高精尖,并且构建一个多元化且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
否则这场耗费甚多的“再工业化”,最终就会沦为一场必定失败的政治秀,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却无法触及美元这一根本。
这是一场打着国家安全旗号进行的、但被经济规律与美元特权双重制约的艰难赌博。
就等着瞧吧,这场大工程最终会被那无形的力量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