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少帝曹芳至高平陵扫墓时,起兵政变并控制洛阳。以太后名义下诏逼迫曹爽,结果曹爽甘愿交出权力,之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罪名诛杀三族。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后面的事情大家就熟悉了,经过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两代人的努力,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其实曹爽原本有机会翻盘,可惜却没有把握住。
桓范的应对之计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魏略》
据《魏略》记载,政变发生后,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司农印逃出洛阳,见到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要求全国其他军事力量支援,与司马懿对抗。曹爽犹疑不定,曹爽之弟曹羲也不说话。

桓范又对曹羲说:“将军的别营就在洛阳城南,洛阳典农都尉的治所在城外,这些士兵只要有诏书到,立马可以召集起来。现在启程前往许昌,第二天就可以到达。许昌的武库可以武装这些士兵;我手里大司农印绶可以征召天下粮草,这样我们不会缺乏粮草。”
但曹爽兄弟都不能下决定,一晚后曹爽更决心要罢官投降,以为顺从地交出权力还可以继续富裕奢华的侯爵生活,保存家族。桓范见此大哭着说:“曹子丹(曹真)是大英雄。可他这三个儿子,简直都是蠢猪!那会料想今天因为你们的原因使我灭族!”

曹爽交出权力后,果然如桓范预料的那样,司马懿搜罗罪名,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兄弟及何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三族。政治斗争面前,曹爽的浅薄天真暴露无遗。
曹爽如果采纳桓范之计,能否挫败司马懿读史读到这里,总是会有扼腕叹息之感,忍不住就设想一下,假如曹爽采纳桓范的计谋,奉天子到许昌,然后召集天下兵马勤王,能不能挫败司马懿呢?
我们看一下当时形势:
曹爽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其兄弟曹羲、曹训统领禁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皇帝曹芳当时在曹爽手中,一起在高平陵。司马懿为太傅,但247年开始称病,司马懿控制洛阳依靠的是三千死士,以及一些元老如太尉蒋济、司空高柔,司马懿控制皇太后。

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洛阳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然后向魏帝禀奏曹爽的罪恶,请求免去曹爽等人的官职,以侯爵的身分退职归家。
当此之时,虽然看似司马懿占据了主动,但其实司马懿可以利用的力量并不多:
兵力方面来看,虽然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肯定也策反了一部分洛阳禁军,但曹爽是大将军,名义上可以调动全国兵马;曹羲、曹训是禁军的实际统领,大部门的洛阳守卫部队,当时肯定处于观望状态。

从政治筹码来看,司马懿虽然有部分士族及元老大臣支持,也可以借用郭太后的名义;但曹爽的筹码更大,皇帝当时在曹爽一边,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大义,而且当时曹魏内部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司马懿搞事情。如果曹爽带皇帝到许昌,那么时间一长,没有人愿意站在司马懿一边。
即使最坏的情况,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下,那么就要看镇守各地的都督们,到底站在哪一边?
当时镇守关陇的是征西将军夏侯玄,都督雍州、凉州军事,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你说他会支持谁,这本来就是曹爽铁杆;征蜀护军夏侯霸也不用多说,他是夏侯渊之子,也是曹魏宗亲。
镇守东南的是征东将军王凌,都督扬州军事,王凌早年受过曹操恩惠,高平陵政变后,王凌后来依然起兵反对司马懿,其政治立场自然很明确,肯定是站在曹家一边;
镇守荆州的是征南将军王昶,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从后来的情况看,王昶和司马懿关系比较近,但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王昶能够按兵不动,已经是对司马懿的最大支持。

综上所述,从各个方面来看,曹爽如果真的奉少帝曹芳到许昌,那么司马懿的政变恐怕很难成功。当然,从外部环境来看,如果曹魏内部发生如此大的动乱,那么吴蜀两国会不会趁机采取行动就不可预料了。所以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建议,历史走向会大不相同!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