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强市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却面临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形成“高校洼地”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学凭借整合创新的优势,成为推动经济强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战略定位、创新范式以及实践案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未来需不断探索以实现更大突破。
一、战略定位:契合经济强市发展需求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城市中,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破解“高校洼地”困局的关键战略支点。以宁波、东莞等经济强市为例,2024年宁波常住人口达977.7万,GDP高达1.8万亿元,然而普通高校数量仅14所,在校大学生密度与南京、杭州等教育强市差距明显;东莞常住人口突破1057万,GDP超万亿,普通高校数量却仅7所,在校大学生占比仅1.6%。这种“经济强市”与“教育弱市”的鲜明反差,凸显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的显著特征。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为代表,它们通过“科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将科研与教学深度绑定。例如上海科技大学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本科生可直接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便发表高水平SCI论文。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还通过“需求牵引—创新供给—人才支撑”的闭环机制,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升级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创新范式:整合资源实现多维突破
(一)学科边界突破:跨学科融合应对产业需求
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问题导向”替代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MIT媒体实验室以社会议题为纽带,整合计算机科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资源开展研究与创新实践;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提出“打破自然人与智能体、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边界”,探索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思路。这种范式转变使高校能够快速响应量子通信、脑科学、深地深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链与产业链耦合:产学研协同加速成果转化
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新型研究型大学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大湾区大学由广东省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东莞支柱产业,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如该校与某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开展新药研发项目,学生从本科阶段便参与实际研发工作,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某新型材料研发项目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18个月,远低于传统高校的5—8年周期,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三)治理模式创新:灵活机制激发科研活力
新型研究型大学突破传统体制束缚,采用“多元投入、市场导向、灵活用人”的创新治理模式。西湖大学作为民办高校,通过社会捐赠、政府资助、企业合作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了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校海外引进人才占比超60%,且实行“长聘制”与“预聘—长聘制”结合的用人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科研活力。福耀科技大学根据福建汽车产业需求,重点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学科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三、实践案例:经济强市的创新突破路径
(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助力产业升级
宁波作为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破百的城市,长期面临高端研发平台缺失的困境。东方理工大学的筹建精准对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通过“学科—产业—人才”三位一体布局,计划5年内引进院士级人才20名,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该校与吉利汽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共建实验室,定向培养硕博研究生,预计每年为地方输送500名高层次技术人才。例如,该校与吉利汽车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围绕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吉利多款车型,直接支撑了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东莞:大湾区大学推动“科创走廊”建设
东莞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布局大湾区大学,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三大领域。该校采用“学院+研究院+产业基地”模式,与华为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5G通信、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开展研究;与迈瑞医疗共建生物医学工程中心,聚焦医疗器械研发与创新。通过这种模式,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闭环,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2024年数据显示,该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达42%,远超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的15%,为东莞“科创走廊”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三)杭州:西湖大学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杭州在已有浙江大学的基础上,通过西湖大学进一步强化科研原创能力。西湖大学以“小而精”为特色,首期仅招收博士生,聚焦生物医学、理学、前沿技术三大领域,采用“导师负责制”与“跨学科课题组”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原始创新。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团队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并推动杭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年均增长18%。西湖大学还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了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杭州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获批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内:由于缺乏顶尖创新人才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东莞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湾区大学的筹建被视为东莞突破瓶颈的关键。
四、挑战和展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创新方向
尽管新型研究型大学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资源集聚的持续性,高起点建设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期投资460亿元,后续资金支持能否保持稳定,是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是学科交叉的深度,跨学科融合需突破传统评价机制,如何量化交叉学科成果的学术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学科深度交叉的重要前提。三是区域辐射的广度,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存在“本地化”倾向,如何加强与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的联动,扩大区域辐射范围,提升国际影响力,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向“金字塔+网络状”结构演进,即5%的研究型大学聚焦原始创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25%的应用型大学推动技术转化,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70%的技能型大学支撑量产规模化,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经济强市需以此为契机,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将新型研究型大学打造为区域创新的核心引擎,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创新发展,最终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战略转换,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杜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