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舒兰法院耐心调解促和谐 民间借贷纠纷终化解

近日,舒兰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承办法官的耐心疏导与专业协调下,原被告双方放下分歧、达成共识,自愿签

近日,舒兰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承办法官的耐心疏导与专业协调下,原被告双方放下分歧、达成共识,自愿签订还款协议,这起因朋友间借款引发的矛盾得以圆满化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为昔日情谊保留了余地。

据悉,原告李某某与被告于某某本是多年好友。2024年8月13日至2025年5月13日期间,于某某因需偿还银行借款,先后通过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及现金交付等多种方式,向李某某累计借款300000元,双方约定月利率1分。借款到期后,于某某未能按约偿还300000元本金及27000元利息,合计327000元。多次催讨无果后,李某某于2025年9月1日向舒兰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偿还借款本息并承担案件诉讼费。

法院立案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查阅卷宗,发现案件标的清晰、事实明确,且双方系朋友关系,具备调解基础。为高效化解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法院决定将案件转入先行调解程序。调解前,法官逐一联系原被告,详细了解借款经过、还款障碍及双方诉求,为后续调解做好充分准备。

调解当日,法官特意将双方请到温馨整洁的调解室,亲手为二人倒上热茶,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启沟通,逐步缓解了现场紧张的气氛。“大家都是朋友,当初能借钱也是基于信任,咱们今天坐在一起,就是想把问题好好解决了。”法官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与双方的距离。

沟通中,于某某坦诚认可借款本金及利息金额,同时面露难色地表示:“我不是故意拖欠,实在是最近经济压力大,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另一边,李某某情绪略显激动:“我当初是看他有难处才帮忙,现在我自己也急需这笔钱周转,真的很着急。”

见状,法官先是耐心安抚李某某的情绪,细致解释于某某当前的经济困境,引导其理性看待还款问题;随后又从法律层面,向于某某详细阐释了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面临的强制执行、信用惩戒等法律后果,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情理法”的多重疏导下,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

针对还款方案,于某某提出每月可偿还5000元。李某某起初对此心存顾虑,担心还款进度慢且难以保障。法官当即结合于某某的固定工作情况,分析其具备稳定还款能力,并告知李某某:“调解协议签订后,若对方未按约履行,你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权益能得到切实保障。”同时,法官也叮嘱于某某:“按时还款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对朋友信任的回馈,也是维护个人信用的关键。”

经过数小时的耐心沟通与反复协调,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被告于某某于2025年9月起,每月15日前向原告李某某偿还5000元,直至327000元借款本息全部付清;案件受理费3103元由被告于某某承担。协议签订时,两人握手言和,对法官的耐心调解表示由衷感谢。

一直以来,舒兰市人民法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融入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在纠纷调解工作中,法院坚持“法理情并重”,既用法律明晰权利义务,又用温情化解矛盾隔阂,全力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实质化解,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筑牢了坚实的司法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