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怀仁堂授衔现场,三野军长们集体沉默——
同样血战半生,为何四野18位军长,出了7上将,三野16名军长,竟无一人得授上将?
炊事班老兵攥着淮海战役的破饭勺嘀咕:“咱歼灭80万国军时,四野还在扩编呢!”
没人知道,关键藏在四野独有的“第二副司令”头衔里:
韩先楚们肩扛两颗将星,只因部队超编硬造出8个兵团副职!
这把饭勺的主人,战后在仓库翻出四野调令才恍然大悟...
长期以来,军迷圈流行着一个说法——
第四野战军由于编制最大兵力最多,又从白山黑水打到海角天涯,立下横扫十三省的不世战功,因此在1955年大授衔时,四野将领的军衔整体有些偏高。
最明显的佐证,是四野18位军长中产生了7名上将,而同样战功赫赫的第三野战军,16位军长居然没有一位步入上将方阵,这个反差实在太大!
第四野战军系统产生了两位元帅和三名大将(黄克诚、萧劲光和谭政),而第三野战军仅有一位元帅和一名大将(粟裕),毕竟严格来说,资格最老的张云逸大将,并非出自三野系统,而是一直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
换言之,四野的元帅和大将数量,达到了三野的两倍之多。
如果从开国将帅的总体数量来看,第四野战军授予开国少将以上军衔者,1955年更是多达360人,也超过了第三野战军的313人。粗略估算,三野的开国将帅总体数量,只有四野的86%左右;而三野上将以上的将领数量,更是只有四野的68%左右,差距确实较大。
大部分军迷将这个现象,简单归结于四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强马壮,因为四野从平津地区南下时,总兵力已达88万余人,而同样也是四个兵团建制的三野,渡江战前的总兵力却只有58万余人,只占四野的65%强,累计解放的省份亦只有六个,战功自然不及四野显赫。
其实这样的想法稍显幼稚,人民军队不同于旧军阀部队,单位建制无论拥有多少兵力,那也是党统一指挥下的武装力量,将领们的衔级不会因此“水涨船高”;各野战军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发展速度和兵力规模也不尽相同,比如1947年1月底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已经拥兵27万余人!
而东北民主联军直到1947年5月,野战部队的兵力刚刚突破25万人(加地方部队共46万人),数量尚不及四个月前的华野,因此编制大兵员多,肯定不是四野将领授衔整体偏高的主因。深度剖析的话,是四野将领群体较比其他三个野战军,具备了四个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四野“双红一”出身的将领最多
曾经撰文介绍过四野部队的血脉,特别着重指出,在最早出关的11万大军中,来自山东军区的6万多八路军,以及3万多人的新四军第3师,是为东北我军最初的骨干力量,当然也是后来发展成为百万大军的基础。
罗帅领导的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是由第115师师部、第343旅与山东纵队整编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则是由115师344旅发展壮大起来的,换句话说,东北我军最初的基干力量,主体即是抗战初期八路军头号主力第115师的战斗序列。
而八路军115师的前身,则是1935年11月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改编为师属343旅)和红十五军团(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以及原陕北地区的少量红军,共同改编为师属344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