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十一来上海城隍庙,不吃这10样算白来!

上海城隍庙,是明永乐年间知县张守约改的霍光神祠。朱元璋硬把不愿做官的秦裕伯封成城隍,留下“生不称臣,死当护民”的话。这庙

上海城隍庙,是明永乐年间知县张守约改的霍光神祠。

朱元璋硬把不愿做官的秦裕伯封成城隍,留下“生不称臣,死当护民”的话。

这庙命硬,1842年英军占过,小刀会在豫园守了十八个月,

太平军打来时英法兵把兰花毁个精光,

烧了建,建了烧,1926年竟用上钢骨水泥重修大殿。

最奇的是一庙供三城隍:

汉代霍光管水患,秦裕伯是本地乡贤,抗英战死的陈化成是百姓硬请进来的。

香火没断过,商气就涨起来。

光绪年间商铺挤成堆,1900年南翔小笼从嘉定挪过来,蒸笼一冒气,香客就忘了拜神的事。

如今石狮子被摸得发亮,庙里钟声混着小笼香味,六百年就这么活过来了。

十一来上海城隍庙,不吃这10样算白来!

奶油五香豆

创始人郭瀛洲1930年代首创,选浙江余姚“三白蚕豆”,

配进口香精、糖精,经紫铜锅慢煮,豆皮泛起盐霜如“冰糖奶油”,

咸甜交织,软糯中带韧劲。

此豆曾被西哈努克亲王、连战等名流盛赞,

更获“上海市非遗”称号,成为外地人打卡“到上海必尝”的硬指标。

其妙在“四步吃法”:

含化咸甜、咬开豆香、细嚼糯感、回味奶香。

今虽遍售街头,但老城隍庙五香豆商店仍守着传统工艺,

豆香依旧,是“老上海”的味觉密码,也是现代人寻味乡愁的坐标。

鸡鸭血汤

源自20世纪20年代摊贩许福泉首创,

用铸铁锅分格烹制,以鸡头鸡脚吊汤,配鸡心、肝、肫、肠等内脏。

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访沪时,老松盛为接待每日宰108只草鸡取卵,

成就“杀鸡取卵”典故,现日均销量百碗,与生煎、小笼包并称“豫园三绝”。

血块滑如凝脂,汤色清亮透红,撒葱花、淋鸡油、点胡椒粉,

入口鲜嫩肝肠与滑爽血块交融,汤汁微辣鲜香,

热气腾腾时鲜味在舌尖“哗”地化开,暖意直抵胃底,是补养佳品。

老松盛、小绍兴至今保留传统做法,选料严苛,工艺考究,

被评为米其林必比登推介,成为上海美食文化符号。

八宝饭

源自周武王伐纣庆功宴,八种食材象征八位功臣。

糯米裹猪油,甜得直白,像老上海弄堂的烟火气,

过年必吃,图个团圆吉利,是外地人打卡的“年味符号”。

圆糯米浸透猪油香,豆沙要自己熬,

掺桂圆、莲子、红枣,蒸出来软糯油亮。

咬一口,甜中带香,像爷爷奶奶的手温,暖到心尖,藏着“家”的甜腻幸福。

如今八宝饭也“瘦身”创新,藜麦替糯米,亚麻籽油替猪油,佛跳墙、榴莲馅儿新奇讨喜。

但老底子的味道,

还是那碗热乎的,藏着家的味道,是旅居海外华人的乡愁寄托。

生煎包

源自北宋开封“杂色煎花馒头”,

1920年代由黄楚九在“萝春阁”茶楼定型,

后分“混水派”(皮冻汤汁)与“清水派”(无汤紧实)两脉。

其精髓在“底脆汤鲜”,

半发酵面皮经平底锅煎烙,底部金黄酥脆,上部松软吸汁,

咬开时肉香混着皮冻爆出的滚烫汤汁直冲喉舌,撒的黑芝麻与香葱更添层次。

老字号大壶春坚持“清水派”古法,

而小杨生煎以“混水派”汤多著称,现煎现吃最妙,冷后易失脆香。

这口百年烟火气,藏着上海人对“鲜”的极致追求,一口入魂,胜过千言。

南翔小笼包

源自1871年嘉定南翔镇“日华轩”,黄明贤首创“重馅薄皮”技法,

将大肉馒头改良为“形如荸荠、皮薄肉丰”的小笼。

1900年,其妻弟吴翔升携技艺入城隍庙,开“长兴楼”,后更名“南翔馒头店”,

成为上海滩“汤汁如泉涌”的传奇。

其皮薄至0.8毫米,透光见馅,褶皱16道如鲫鱼唇;

馅用猪后腿肉配鸡汤冻,咬破瞬间汤汁喷涌,鲜香四溢。

现做现蒸,旺火沸水5分钟,皮不破、汁不漏,蘸姜丝香醋更添风味。

条头糕

是清嘉录里走出的甜糯传奇。

苏州移民带它入沪,鲁迅夜宵常点,至今仍是“糯香担当”。

其形如乌金条,糯米皮软韧不粘牙,裹着现炒红豆沙,撒糖桂花提香。

咬开时,糯香、豆香、桂香三重交响,

甜而不腻,像极了老上海的市井烟火气。

最佳吃法是趁热咬,或配热茶解腻。

这口百年甜糯,不仅是舌尖记忆,

更是上海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吃的是糕,品的是城。

桂花赤豆糖粥

是清末张志飞创制的百年老味。

糯米要选上白圆粒,赤豆必用“大红袍”,紫铜锅慢熬四小时,枣树枝火候稳如老秤。

粥成时,白糯如羊脂,赤豆沙似岩浆,

撒上金黄桂花,红云盖白雪,甜香直窜鼻腔。

这粥的魂在“甜得讲究”,

红糖提醇,白糖增亮,桂花缀香,入口先觉米香缠绵,

继而赤豆沙绵密涌来,最后桂花香在喉间打转,甜而不腻,糯而不糊。

老食客常说:“一勺糖粥,半城烟火”,

如今城隍庙的摊头仍守着凌晨生火、铜锅熬粥的古法,连糖水比例都精确到克。

这碗粥,是上海人的糖罐子,也是外地人打卡的“甜密码”。

蟹壳黄

形似蟹壳,金黄酥脆。

其诞生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萝春阁、吴苑饼家首创,

因形色如煮熟的蟹壳得名。

传说朱元璋贩私盐时尝过类似小饼,

陶行知诗中“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更添市井烟火气。

咸甜双馅是灵魂,

咸口葱油鲜肉裹蟹粉,甜口豆沙枣泥融猪油。

咬开时酥皮簌簌坠落,内馅或咸鲜或甜醇,满口生香。

最地道的做法需用立式烘缸与平底炉协同烤制,火候讲究“外焦里嫩”,

芝麻撒得“似陈二麻子出天花”,一口咬下,碎屑沾手,方显正宗。

如今,

这枚小饼不仅是老上海的“下午茶圣品”,更成外地游客寻味城隍庙的必打卡项。

素菜包

始于1910年春风松月楼。

徐蕙嘉从六露轩学艺后,在豫园凝晖阁开素菜馆,立“常年净素,荤不入内”规矩。

丰子恺在《吃酒》中提及此处,称其“名闻遐迩”。

高峰时每日蒸2万只,皮薄如纸,

馅心青翠,青菜、面筋、冬菇按1:1比例现拌,

甜咸交织,咬开瞬间鲜汁漫溢。

这包子,是上海人的日常。

老客成箱买回家,蒸热后皮松软不粘牙,馅心脆嫩带甜,像咬开春天。

非遗技艺传承至今,面团发酵随四季调温,包时捏20道褶,蒸10分钟即成。

外地人来必打卡,

不是肉包胜似肉包,一口素净,满口人间烟火气。

酒酿圆子

源自1912年顾顺兴在豫园开设的摊点,1919年正式成店。

其以糯米粉搓制小圆子,配优质甜酒酿与桂花,软糯香甜,酒香浓郁。

传统做法讲究“滚粉”而非“裹粉”,使圆子更紧实有弹性,汤水清甘回甘。

当地人爱其百果馅版本,

核桃仁、芝麻、橘饼裹干粉反复摇晃至光洁,旺火沸水煮至浮起,

加酒酿、桂花、白糖,果香酒香交融,甜而不腻。

外地人打卡必尝,暖身又暖心,堪称冬日里的“温柔炸弹”,

一口下去,满嘴都是上海的烟火气与匠心。

城隍庙六百年香火,说到底熬的是人间的味。

豆是咸甜交缠的旧密码,笼屉一开,热气糊了眼镜片,汤里喝得出杀鸡取卵的执拗。

糕糯得粘牙,像爷爷奶奶塞进手里的暖意。

生煎包咬破的瞬间,汤汁哗啦撞上舌根——侬讲这是吃食还是心事?

十样吃全了,才算跟上海打了个照面。

味道摆在这里,人等味道,味道也在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