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城市里,“寿终正寝”的老人,几乎没了。为什么?
我们的祖先,对于人生,有自己的诠释。“五福俱全”是终极的追求。“五福”是哪五种?《尚书·洪范》最早提出五福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即同时享有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种福祉。拥有这五种福祉的人,才是圆满的人生境界。
从古至今,据说真正拥有“五福”的人,只有唐代郭子仪一个人。有的人没有“富贵”;有的人缺了“长寿”;有的人缺少了“康宁”……。想不到吧,“善终”,即安详离世,竟然是五福中的压轴。
因为“五福”很难同时存在,民间便以五只蝙蝠图案象征“五福临门”。如今很多以深宅大院为景点的地方,进门的照壁处,大厅的窗户等处,都有五只蝙蝠的雕塑图案。
其它的“四福”,貌似人力难以实现。没有祖宗遗产,富贵便是天方夜谭。没有好的基因遗传,长寿也不容易。康宁与好德也一样,有时候再努力也没办法实现。可是,善终好像可以由自己掌控。
实际上同样很难。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以孔子的智慧,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普通大众,又能从何处得知死后的种种,又如何能做到“考终命”的善终。
小时候下放在农村,看到过村里不止一个老人去世。他们生命的火苗日渐弱下去后,家人卸下大门放在堂屋中间,静静等着。气若游丝的老人,慢慢吐出最后一口气,过完了劳碌的一生。老人得了什么病?不知道。离去的老人,如果有六七十岁的年纪,家人和村里人都很庆幸他的高寿。
有一个老人的儿子在南京,带他去看过病。结论是“嗝食病”,也就是今天的“专有名词”食道癌。医院说治不好了,便拉了回来。他在堂屋放的时间比较长,三四天后才咽气。那时候,人们对癌症没有什么概念。“嗝食病”是民间称呼,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到最后无法吞咽,活活饿死。
很长时间以后,村里人还在议论:某某真可怜,得了“嗝食病”。现在回忆,他的年龄并不年轻,七十多点。相比村里其他老人,不是早夭,甚至还更加年长一点。可是“嗝食病”让他的死,蒙了一层阴影。
什么是“无疾而终”?查不出疾病的就是。按理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无疾而终,理论寿命应该在一百二十岁左右。现实生活中能活到一百岁的老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政府的高龄补贴,不是从一百岁开始,而是七十八十岁就有的福利。说明,孔子的“七十古来稀”依旧没有过时。
从孔子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七十岁,还是高龄人的代称。可是,现在很少有老人虚弱、老化、垂垂老矣后,不被送进医院。进入医院,不管你年龄多大,一系列的检查必不可少。在高清、分辨率极高的现代仪器下,年轻人去一趟,也少不了查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何况老人。
全中国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是魔都上海。同样,上海的癌症发病率全国最高。说明什么?说明人老了各项机能下降,身体被用了大几十年后,全身的各零部件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老人也好,跑了几十万公里的汽车也好,到了年限与公里数,肯定需要保养维护。可是人却并不都有这样的意识。
早年生活的艰难,让很多老人花钱如同要命。能不花可以不花的钱,一分不花。必须要花的钱,斟酌再三。加之现在儿女找工作不容易,省下钱为儿女分担一些的愿望,使得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节省。
不能掌控的晚年,被送进医院后的一纸诊断,他们从嘴巴里省出的那点银子,像流水般送进了医院。机体老化的现实,药物的维持,在基本花光或完全花光自己以及家人的存款后,回家了。
老人的基础病,不可能痊愈。长期服药导致的肝肾损伤,不可逆转。如果是恶疾,大部分则在传统的“三件套”后,耗尽了全部的生命力。
只要去了医院,必定有个病名,必定用药和抢救。安详离去,已经成了老人们可望不可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