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发行量不是邮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但发行量一定是集邮者最关注的一个邮票属性。
2025年纪特邮票的发行量还在持续降低,纵然最近几个月小型张出现了大涨的行情,但套票的减量趋势似乎没有因此发生逆转,对于如今有些起色的邮市来说,也是件不错的助力。
邮票领域标志性的1980年猴票发行量为443万多枚,2025年9月22日发行的《莫干山》计划发行量则降低到了420万,如果不加版式二中的邮票,那么这套邮票比猴票还要少13万套。
发行量已如此相近,1980年猴票的巅峰时期尚能卖到万元以上,那么420万算不算邮票发行量的底,邮票还有没有进一步减量的空间?
回答这个问题前,其实可以看一下1980年左右发行的其他邮票。
1979年T43《西游记》套票发行量为150万,1980年T54《荷花》套票发行量为100万,1981年T69《金陵十二钗》套票发行量则是304万,三套邮票中任意一套都要比猴票的发行量少,但它们的真实成交价格却远不及一枚猴票。
是因为设计精美吗?其实熟悉邮票收藏的人普遍都看到过一个观点,就是集邮圈里不少人都觉得1980年猴票不好看,同时期设计印刷精美且发行量更少的邮票有很多,而现象级的猴票却只出现了一个。
所以发行量并不是经济价值的决定因素,443万在当年也只是中规中矩的一个数字,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上亿枚的邮票面前,更是显得格外“稀有”,但放在1980年时期,其实并没有多么出众。
其实从一些流传下来的猴票故事中也能窥探一二,像是某邮政员工为完成任务自费购买15版猴票这样的传奇,背后也能反映出当年猴票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如今降到420万的邮票之所以引发不少人关于“发行量见底”的热议,其实还是因为发行量与1980年猴票出现了“撞衫效应”,有了共同点才会脑补出其它更多相似的共同点,也就会幻想出某一套发行量相近的邮票能够重复当年猴票的故事。
可惜正如前文所说,猴票的暴涨是一件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现象级神话,而现象级的背后往往有头部效应的加持,如更容易获得超额关注与资源聚集,这也是猴票价格一直非常高的原因。
当年大量用于通信消耗的时代,443万的发行量还能有如此多的余量,如今邮票的消耗量早已不能与1980年同日而语,那420万又怎会是套票发行量的底,何况还有版式二中的138.6万可以转化成套票。如果真的到了供需平衡的程度,即便有人违规低价倾销给大户,大户也不会嫌赚钱太多而去打折销售,甚至连违规的地方邮政也不会再做出这样的“傻事”。
市场价值一定代表了最真实的供需平衡,就像2021年的《葫芦兄弟》邮票,没人要时,全网都在打折销售。动画题材火了,发行量高达750万的《葫芦兄弟》又马上成为价值翻倍的香饽饽,这就是市场最现实的表达。
如今每一套邮票发行时都会公布计划发行量,如能按照真实的市场需求进行计划,像香港邮政一样,提前放开每一套邮票的预订,或是像会员双联小型张一样,让需求量成为真正的发行量,我想那时的发行量才能说真的见底了,现在的420万还真算不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