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起牵动人心的儿童虐待致死案,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家庭暴力最残酷的真相。
法庭内外的血泪控诉
莆田案件的一审判决中,继母许某花因故意杀人罪和虐待罪被判处死刑,而生父刘某同样因两项罪名获刑五年六个月。这个判决结果让生母白女士陷入更深的痛苦 —— 在她看来,亲手将女儿交给丈夫抚养的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法律对生父 "五年半" 的量刑,远不足以抵偿孩子所受的苦难。庭审资料显示,小琪在生命最后的 17 天里,被用绳子捆在厕所角落,饥寒交迫中遭受持续殴打,而生父刘某不仅未加阻止,更参与了虐待行为。
法律困境与制度漏洞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运行薄弱,"强制报告" 制度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在莆田案件中,小琪被虐待长达 17 天却无人报警;内蒙古案件里,田田从被生父强行带走到惨死的 10 个月间,更换了 3 个住所,社区和基层组织始终未能发现异常。这些悲剧印证了专家的担忧:学校、医院、居委会等与儿童密切接触的机构,尚未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
更令人揪心的是,台湾地区的数据显示,每年约两千件婴幼儿受虐案中,八成以上施虐者是父母,近五成属于身体虐待。虽然大陆缺乏最新统计数据,但从媒体曝光的案例来看,家庭内部虐待已成为威胁儿童安全的主要风险。
用制度为孩子筑起防护墙
面对不断上演的悲剧,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愤怒和同情。预防永远是对儿童最好的保护,而构建全方位的保护网刻不容缓。
强制报告制度必须刚性执行。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应明确规定学校、医院、社区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报告义务,对不履行报告职责的行为设定严格的追责机制。湖南祁东县曾发生女童多日未上学却无人过问的案例,这类监管真空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填补。
建立涉虐人员信息库势在必行。参考性侵害防治的做法,将严重虐待儿童的施暴者信息纳入专门数据库,禁止其从事与儿童相关的职业。对于高风险人员,可考虑电子定位等监管措施,防止再次施暴。
司法惩戒力度需要强化。两起案件中生母的抗诉诉求,反映了公众对 "以命抵命" 的朴素期待。法律界应重新审视虐待致死案件的量刑标准,让司法判决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社会支持网络亟待完善。当发现儿童可能遭受虐待时,任何公民都可拨打 110 报警,或联系当地妇联、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虽然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儿童保护热线,但各地妇联和民政部门都设有救助渠道,及时求助可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
庭审结束后,白女士小心翼翼地收起女儿的照片,雨水打湿的照片上,孩子的笑容依旧清澈。田田的母亲李婷婷则表示,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会放弃为女儿争取正义。这些母亲的坚持,不仅是为了逝去的孩子,更是为了所有可能面临危险的儿童。
每个孩子都应该在阳光下奔跑,而不是在恐惧中颤抖。当法律的利剑严惩施暴者,当制度的防护网筑牢防线,当社会的每双眼睛都成为守护的力量,这样的人间悲剧才能真正终结。让我们共同期待,再也没有母亲需要怀抱照片寻求正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