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OPPO没有敌人

编者按: 30年风云变幻,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消费电子品牌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而OPPO却从一个小工厂成长为全球化的

编者按:

30年风云变幻,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消费电子品牌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而OPPO却从一个小工厂成长为全球化的科技公司。站在30周年的关键节点,我们访谈了十多位与OPPO共事过的相关人士,他们分别来自三星、索尼这样的国际巨头,瑞声、品美等国内中坚,以及制造企业和顶尖学府,试图解答这家公司能平稳穿越周期的秘密。

作者 李越

编辑 重点君

01 构建信任基石

2023年的东莞,寒气逼人。

全球消费电子的潮水退得比所有人的预期都快。品美的工厂“品美精密”主要为OPPO手机供应中框、后盖等精密结构件,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这股寒意——订单在减少,利润被压薄,关于同行倒闭、关厂的消息隔三差五传来,每一个都像是在给自己敲响警钟。

在这样的年景里,供应商最怕的就是接到甲方的电话,电话铃一响,大概率又是“降本”的要求。

但2024年OPPO供应商大会却是另一番景象。OPPO供应链负责人找到包括品美在内的几家供应商,一起开了个会,没有谈价格,问的反而是经营状况:工厂整体的经营情况怎么样?工厂有多少人?效率怎么样?怎么样提升经营利润?

在品美等供应商大吐苦水,坦陈“行情这么差,不知道怎么做”之后,OPPO给出了一个提议:OPPO从2020年开始搞“精益生产”,通过精益的推行,优化内部流程,导入专业改善工具,每年能在不牺牲员工福利的前提下降本20%。如果愿意,OPPO可以派自己的技术专家团队,驻场到工厂,把花了几年时间、每年投入几百万、从外部顾问那儿学来的这套体系无偿教给你们。

品美此前不是没想过搞精益生产,也接触过外部的咨询公司,一套梳理下来,起步价就是几百万。他也听说过OPPO“精益生产”体系对供应商的帮扶,得到OPPO的帮助是此行最大的期待。不仅是因为免费,OPPO派来的还是最懂手机制造的专家,能直接切入生产流程的核心环节。

这个后来被命名为“精益联盟”的项目,在2024年被扩展到9家核心供应商。OPPO的专家们一头扎进伙伴的产线,跟他们一起审视每一个工序,分析每一个动作,寻找每一个可以优化效率、减少浪费的环节。半年后,一家名为金龙浩的供应商算了一笔账,仅此一项,就为他们节省了数以千万计的成本。而品美,也顺利成了这个联盟的首批批受益者。

要利润,是大多数公司的标准动作。但OPPO的选择,看起来反常识,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在商业世界里,甲方与乙方的关系,通常被定义为博弈。尤其是在行业下行周期,向上游供应链

这种反常识的背后,藏着理解OPPO这家公司三十年发展轨迹的钥匙。OPPO供应链合作部门有一个流传多年的理念:“今天供应商表现不好,体现的是两三年前OPPO的供应商管理做得不好。”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名为“求责于己”的思维方式,也是OPPO本分的最直接体现。

在这种文化下,OPPO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裁判”,而是能下场解决问题的“队友”。供应链上的伙伴,并非简单的成本单元,而是一个“共赢”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生态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链主企业的责任,是托举,而不是压榨。

这也并非单纯的讲义气,而是OPPO三十年发展的一贯逻辑。这背后是一种强大的技术自信与外溢能力:当链主企业通过自我革新掌握了更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后,最高效的方式不是通过压榨来获取短期利润,而是通过技术与管理模式的输出,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对伙伴的赋能,更是对自身供应链稳定性和未来成长性的战略投资。

深植于企业的“本分”与“共赢”,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构建了最坚实的信任土壤。它让OPPO得以和它的“朋友圈”——从三星、索尼这样的国际巨头,到天马、瑞声等国内中坚,再到无数的制造企业、代理商和顶尖学府——构建起一条从“供应链”到“共赢链”的产业升级之路。

这条路的本质,是一场由OPPO发起、由技术驱动的生态式创新远征。

02 在技术无人区并肩作战

技术的演进,是一场发生在无人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不属于单打独斗的英雄,而属于能凝聚力量、协同作战的联盟。OPPO的三十年,就是一场联合整个产业链,在技术的无人区持续开疆拓土的征程。它所扮演的,正是一个联盟的构建者与核心技术引擎的角色。

与国际巨头的合作,最能体现OPPO的技术原创性与引领性。

三星中国区S.LSI副总裁Henry Kim至今仍对十几年前与OPPO合作的细节记忆犹新。双方的合作始于2012年,那还是一个手机摄像头只有500万、800万像素的年代。在Henry看来,最初的OPPO与其他客户并无太大不同,直到OPPO的一个要求,让他感到了某种“哲学层面”的冲击。

在一次技术交流中,一位OPPO的影像工程师谈到他正在读一本关于昆虫复眼结构的书。这让Henry非常惊讶,他反应过来:OPPO对影像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程指标,开始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和仿生学层面进行思考。“OPPO非常重视基础的概念,”Henry说,“某个部分比我们懂得更多。”

这种对基础科学的探索引发了质变。2015年,OPPO向三星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想法:开发一种“四合一”像素技术,提升暗光环境下的感光能力。这个由客户反向提出的技术构想,最终催生了三星的3P3传感器,并搭载在了2016年销量火爆的OPPO R9系列上,卖出了超过2000万台。

“四合一”技术的成功,不仅带动了整个手机传感器市场的技术变革,也让三星看到了与OPPO合作的巨大价值。“在2020年后,OPPO对技术的要求,已跻身国际水准。”Henry坦言。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三星内部成立了专门支持OPPO的团队,许多韩国总部的工程师都开始学习中文。“OPPO教会我中文!”Henry在采访时笑称。

更有趣的是,OPPO的采购团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技术素养。“一般来说,公司技术是技术,采购是采购,是完全分开工作的。但是OPPO不一样,OPPO的采购虽然是采购,但技术开发的流程他都懂。”Henry补充道,“跟这样供应商合作的时候,比较有一体感。”

这种“求知、求真、敢于创新”的风格,同样体现在OPPO与另一影像巨头索尼的合作中。

索尼与OPPO的合作,共同打过“三场硬仗”,每一场,都是在挑战当时的技术极限。

第一场硬仗是2018年的IMX586传感器小型化:它一举打破了“大底必厚重”的行业认知,真正实现了手机大底传感器的实用化,为后续整个行业的技术演进铺平了道路 。

第二场是2020年的全像素自动对焦技术:这项技术最终搭载于Find X2 Pro,重新定义了手机的抓拍标准,推动行业从“被动对焦”转向“主动预判对焦”。

第三场则是2023年的DCG HDR一英寸传感器:这款传感器直接促成Find X6 Pro的成功,让OPPO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也进一步巩固索尼在高端移动影像市场的统治力。

在这三场硬仗中,OPPO的超光影引擎算法,甚至开始反向影响索尼传感器的设计思路,成为索尼在新传感器设计时必须考量的点。

以至于后来索尼半导体中国区CEO在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不要只看传感器销量,要看与OPPO共同解决了多少用户痛点”。在他看来,OPPO最突出的特质,是“基于用户洞察与技术落地的自我闭环改善能力”,不仅能精准捕捉用户痛点,更能将这些感性的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指标,倒逼双方共同突破技术边界。

而对于整个索尼半导体来说,OPPO早已不是单纯的“生意伙伴”,而是并肩改写行业规则的“共创者”。

03 于无声处听惊雷

比起外部影像能力的多姿多彩,机身内部上演的一些战争则相对“无声”。其中就包括两个被行业贴上“低感知、高技术”标签的部件——扬声器和马达。

瑞声科技声学电磁产品和营销总经理丁祥,一位在声学领域沉浸了十多年的老兵,对此深有体会:“声学的特点就是,一旦体验过好的,就很难再回到差的。”

但在这个低感知的领域,OPPO的投入也堪称偏执。丁祥回忆,从2005年左右的音乐手机时代开始,双方就深度介入合作。声学一直是OPPO展示差异化的关键载体,“让大家带功能机的时候,一下子听到声音就知道这是OPPO手机”。

这种坚持延续至今。当瑞声已经觉得产品达标时,OPPO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消费电子的硬件创新空间似乎越来越窄。但丁祥认为,在声学依然大有可为。瑞声正与OPPO一起,探索全频段声学等前沿方向。

他们的追求,不再是简单地堆砌多个扬声器,或是盲目提升振动量,而是聚焦于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比如,在嘈杂环境下的通话清晰度,交响乐中高低频的精准呈现,甚至是让老年用户在刷抖音时也能听得清楚。

与OPPO合作,让瑞声有机会把基础的物理和化学创新,转化为合适的用户体验。这种紧密合作,也让瑞声最终获得了“OPPO核心合作伙伴最具创新奖”。在行业内,供应商往往被要求在稳定交付和控制成本上做到极致,而OPPO的这个奖项,则是在技术创新维度上给予的最高认可,极大地提升了团队对技术创新的坚持程度。

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单一器件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底层科学和用户体验的系统性工程。仅靠自身力量无法穷尽所有可能。因此,OPPO选择了一种更开放的模式:组局。

由OPPO发起的“影像联谊会”,聚集了国内顶尖计算影像学者。这个平台的目的,是打通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桥梁,高校拥有最前沿的算法,但往往算力消耗巨大,且缺乏真实的业务场景和数据集;而OPPO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和明确的产品需求,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最好的试验田。

大连理工大学的卢湖川教授团队,曾与Adobe合作研发PS中的“抠图”技术,算法虽好,但无法在手机端运行。通过与OPPO的合作,团队聚焦于手机图像场景,并将模型轻量化,最终成功将其适配到手机上,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享受专业级的图像处理能力。

在操作系统层面,为了解决安卓系统长期使用后卡顿的痛点,OPPO与华中科技大学冯丹团队的联合实验室深度合作,推出了“焕新存储”技术;在色彩科学领域,OPPO与浙江大学罗明教授的实验室合作,提出了“真、善、美”(真实、健康、美观)的色彩目标,并将复杂的学术模型简化落地到产品中;在健康护眼领域,OPPO则与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基于严谨的临床医学标准,开发AI护眼功能。

案例比比皆是,这种产学研的共创,不仅加速了技术落地,更是在培养人才。卢湖川教授发现,他的学生去OPPO实习半年,“等于在学校学习一年”,因为他们真正触摸到了技术与产业的“真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热情和能力。

从定义一颗芯片,到打磨一块屏幕,再到优化一个算法,OPPO的三十年,一直在带领整个产业链,在技术的无人区持续开疆拓土的战争。这场由OPPO主导的技术远征,用“共创”的模式激发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活力,最终将一个个独立的伙伴,链接成一个能够并肩作战、共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

04 输出一个生态,而非一部手机

如果说技术共创是OPPO的内功,那么全球化就是这身内功的外显。OPPO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商品倾销,而是一套成熟的技术能力、产业模式和价值观的系统性输出。

2009年,OPPO第一次将脚踏出海外时,选择的第一站是离中国最近的泰国。奉行的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的稳健策略。面对陌生的土地,OPPO给出的答案,是将一个在国内被验证成功的“厂商一体化”生态系统,整体复制到海外。

简单来说,就是OPPO带着那些在中国市场与自己并肩作战了十几年的代理商伙伴,一起去海外“再创业”。这些代理商,如君美集团的陈可、河北的鄢剑魁,他们的公司与OPPO之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意关系,而是深度绑定的“命运共同体”。他们熟悉OPPO的文化,理解OPPO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有着长达数十年的信任。

有了扎实的渠道根基,OPPO才得以践行其出海战略的另一条核心理念:“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

对本地化的追求,让OPPO在海外消费者心中,逐渐从一个“外来品牌”变成了“当地品牌”。在泰国,OPPO会连续十年举办泼水节的品牌活动;在墨西哥,城市观光车上会出现亡灵节主题的OPPO海报。这种文化上的融入,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连接。

更重要的是,OPPO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到了海外,赋能当地的工业发展。

在埃及,OPPO建立的自动化工厂让当地政府官员参观后感到“震撼”。在印尼,工厂实现了100%本地制造,核心管理者95%以上是本地人,甚至具备了生产工艺复杂的折叠旗舰机的能力。这些工厂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制造水平和技术能力,还为本地培养了大量产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如今,OPPO的业务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绩贡献占比接近60%。2024年稳居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四。这背后,是一个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制造能力和产业生态成功辐射全球的探索。

这个“东莞村庄”,已经悄然生长成了一个“世界村庄”。

05 结语:以技术引领,共同进化

三十年风云变幻,消费电子的牌桌上,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OPPO能够穿越周期,从一个小工厂成长为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其背后的答案,就藏在它敢于创新、并以技术引领生态共同进化的选择里。

OPPO的三十年,是一场敢于创新的科技旅程。它深刻地理解,企业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压榨伙伴,而是靠成就伙伴,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外溢,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

它向上,与索尼、三星在技术无人区并肩探索,用极致的用户需求倒逼上游供应链突破极限,共同改写行业标准;它向下,与渠道伙伴、制造厂商在市场的风雨中荣辱与共,用“本分”的价值观构建起牢不可破的信任同盟,共同抵御周期风险;它向外,与全球的合作伙伴、用户和文化深度融合,用“本地化”的姿态,将一个源自中国的产业生态,生长为服务世界的全球网络。

当一家企业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并以此为引擎,致力于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时,它就拥有了最坚固的护城河和最长久的生命力。

OPPO似乎没有敌人,它的朋友,因技术与共赢的引力遍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