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词条冲上微博热搜,不少刚花原价买完大疆产品的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被背刺”,成了“纯纯大冤种”。这场风波的起因,是大疆提前放出的双11促销预告——10月9日零点起,多款产品开启限时降价,降幅从数百元到三千多元不等,最高跌幅达到20%。
此次降价覆盖的品类几乎涵盖大疆核心产品线,从云台相机、运动相机到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应有尽有。其中,OsmoPocket3的降价力度最受关注,标准套装从3499元降到2799元,直降700元;全能套装版更从4499元跌至3599元,降了900元。运动相机OsmoAction4最高降价1129元,无人机产品里,DJIMini4K至高降1300元,DJIMavic3Pro的最高降幅甚至达到3169元。
让人意外的是,今年7月底刚发布的首款全景相机Osmo360和8月推出的首款扫地机器人ROMO系列,也出现在降价名单里,ROMO最高降300元,这让刚入手新品的消费者更难接受。降价消息一出,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立刻成了维权“主战场”,刚买完产品的用户纷纷晒出订单截图,分享和客服沟通退差价、退货的经历。
还有网友10月3号才刚以原价买下Pocket3,看到降价消息后心情低落,“早知道先不买了”,可联系线下门店,对方只说“降价是临时的,价保政策还没公布”。不过也有线下用户找到了突破口。有消费者透露,自己9月下旬在授权店买的产品,经过协商后拿到了补偿,门店给了补差价和补配件两种选择,她最终选了补配件。
她在社交平台发帖后发现,不少网友也通过类似方式拿到了补偿,但这更多是“个案协商”,并非统一政策。面对汹涌的维权声浪,大疆方面回应称,此次降价是双11常规促销安排,提前预告是为了帮助消费者规划购买决策。对于已购用户的不满,官方表示“高度重视反馈,正通过各渠道积极沟通,提供清晰指引与支持”,并承诺会“优化服务与沟通机制”。
客服则明确,日常仅提供7天价保,订单支付7天内可申请补差,超过期限就只能按现有退换货政策处理。从法律角度看,这场纠纷似乎没有绝对的对错。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表示,何时降价、降多少是企业自主经营权,大疆没有义务提前长时间公布降价计划。线上线下退换货政策有差异也能理解,毕竟线下门店要承担店面、人力等额外成本,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就合法。
但他也提到,企业降价前应该做好规划,避免消费者心理落差过大,“做不好引发反感,就是企业该承担的后果”。其实消费者的不满,更多源于“时间差”和“渠道差”带来的不公感。不少用户是赶在国庆出游前买的设备,本想趁着假期用新品记录行程,没想到假期刚结束就遇到降价,几千块的产品几天内蒸发几百甚至上千元,换谁都难以接受。
更让人在意的是线上线下的“双重标准”——同样是买大疆产品,线上有7天价保和30天无理由退货兜底,线下却常常“激活后不退不换”“没有价保”,这种差异很容易让线下用户觉得自己“吃了亏”。
▲ 图源:小红书
深入看,大疆这次“大尺度”降价,背后藏着不小的行业压力。在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大疆的份额正在下滑,2023年还有19.1%,2024年就跌到了13.2%;而竞争对手影石创新则从28.4%涨到35.6%,成为行业第一。更棘手的是,手机厂商也盯上了这块市场,OPPO已经明确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计划2026年内发布对标大疆的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
手机厂商在镜头算法、用户基础和线下渠道上都有天然优势,这对大疆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降价成了大疆拉动销量、巩固市场份额的常规手段。但对于刚发布不久的新品来说,短期内大幅降价可能会伤害品牌的价格稳定性,更会消耗老用户的信任。毕竟消费者选择大疆,除了产品力,也包含对品牌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很容易在“刚买就降价”的落差中被削弱。
这场风波也再次凸显了消费电子领域的老问题——“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的困境始终存在。对消费者来说,除了放平心态接受这种行业常态,更要在下单前多留意售后政策,比如问清楚价保期限、无理由退货条件,保留好购买凭证,遇到问题及时维权。而对大疆这样的品牌来说,不能只盯着销量,更要兼顾用户体验。
既然能提前预告降价,或许可以考虑对降价前短期内购买的用户推出过渡性补偿方案;面对线上线下的政策差异,也该和渠道伙伴多协同,尽量缩小服务差距,毕竟用户认的是“大疆”这个品牌,而不是“线上大疆”或“线下大疆”。截至10月9日降价活动正式开启,仍有不少线下用户在和门店沟通补偿方案。
这场由降价引发的维权潮,最终会以部分用户拿到补偿、部分用户无奈接受告终,但留给行业的思考不会结束:在销量和用户信任之间,品牌到底该如何平衡?而线下零售在线上服务标准的“倒逼”下,又该如何跟上脚步,避免成为服务短板?这些问题,恐怕比一次促销的销量更值得企业深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