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体长15米,5800万年前地球发过“高烧”,孕育出了一种史前巨蟒?

2009年,在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矿工发现了一串奇怪的骨头。这些骨头粗如碗口,拼起来居然有1.2米长。科学家研究发现,

2009年,在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矿工发现了一串奇怪的骨头。这些骨头粗如碗口,拼起来居然有1.2米长。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骨头其实是泰坦蟒的脊椎骨。据悉,这种巨蟒生活在5800万年前,体长15米,体重超过1吨。那么,当时的地球,为什么会孕育出这种巨蟒呢?

5800万年前的地球,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发烧”症状。当时,在短短的2万年时间里,地球的温度就上升了5-8℃,而且持续了20万年,该事件被科学家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据了解,这场“高烧”的起因和温室气体有关。科学家在深海沉积物中,发现当时的碳同位素突然变轻,推测是海底冻土层的甲烷水合物,因为某种原因分解,释放出了巨量甲烷,所以形成了“温室效应放大器”。

在这期间,地球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打乱。海洋酸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陆地植被从针叶林变成阔叶林,而爬行动物却迎来了“黄金时代”。

那么,这种15米长的巨蟒,到底是如何“修炼”出来的?

现在的蟒蛇,比如绿森蚺、黄金蟒等,最多能长到10米。而5800万年前的泰坦蟒,却能长到15米,其实这和地球的高温脱不了干系。

我们都知道,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变化,新陈代谢速度直接受温度影响。如果温度越高,消化食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就会越快。

科学家做过实验,在30℃的环境中,蟒蛇的生长速度比25℃时快40%。而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南美洲的年平均气温在30-34℃,正好是蟒蛇生长的“黄金温度”。

而且,在塞雷洪煤矿的化石层里,除了泰坦蟒,科学家还发现了体长6米的冥河鳄、3米长的龟类等。他们认为,泰坦蟒是湿地里的“伏击专家”,跟现在的森蚺一样,喜欢待在浅水区或者岸边的茂密植被中。

当面对6米长的冥河鳄时,泰坦蟒不会像小蟒蛇那样直接咬。而是趁冥河鳄在岸边晒太阳时,突然从水里窜出来,然后用身体紧紧缠住对方。再加上当时没有天敌,所以让泰坦蟒在生态位中,几乎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

那么,泰坦蟒又是如何灭绝的?

时间来到5600万年前,地球“高烧”退了。全球气温逐渐下降到,比现在高3-4℃的水平。这对于泰坦蟒来说,简直成了一种“致命打击”。

因为,温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泰坦蟒的新陈代谢。按照30℃时的生长速度计算,如果气温降到20℃,巨蟒的生长周期就会延长一倍,幼体存活率也将大幅度降低。

根据化石研究发现,泰坦蟒在极热事件结束后,大约100万年就灭绝了。这说明,泰坦蟒是特殊高温环境的“临时产物”,环境一变,就难以生存了。

在我看来,泰坦蟒就是地球“高烧”催生出来的“临时霸主”。只要温度降下来,泰坦蟒就灭绝了。所以说,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能活多久,都是要地球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