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这个人,快人快语,豪迈爽朗,爱显摆,好吹牛。
在四川话里,称这种人为“绽花儿”,爱开屏的“老孔雀”。
左宗棠督师陕甘时,当时的浙江巡抚杨昌浚,是受他一手栽培识拔而起的,浙江照例有西征协济的粮饷,每当协饷到的稍晚一些,左宗棠就会去信诘责:“你忘了自己的官是哪里来的了吗?”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时,当巡抚大半个家,骆秉章对他极为倚重,称他为“左三先生”。
有次骆秉章听到辕门发炮,问左右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是左师爷发军报折,骆秉章淡定地说,把折稿拿来我也看一眼。
可见对左宗棠的信任,当时湖北人戏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因为巡抚骆秉章的官衔也不过是右副都御史。
后人为左宗棠编篡全集,干脆将骆秉章任湖南巡抚七年半所上的奏折,直接编入《左宗棠全集》之内。
反正都知道是他写的。
左宗棠以一个举人出身的小小同知,雄踞骆秉章幕府,眼高于顶,鼻孔朝天,谁也不放在眼里,得罪了不少人。还脾气不好,爱骂人,人称“左骡子”。
有好事者曾在他的住所门外刷上“钦加劣幕衔帮办湖南巡抚左公馆”字样。
咸丰九年(1859),左宗棠因掌掴总兵樊燮,差点惹下大祸。
要不是他名气大,才名高,郭嵩焘、潘祖荫、胡林翼都为他说话,麻烦就大了。
左宗棠年轻时与同乡胡林翼同游京师,都是眼中无人的狂傲之徒,两人“纵谈阔步,气豪万夫”,被人们认为是“迂怪”。
左宗棠经常自我吹嘘:当年善写章奏的有三个人(左、曾、胡),我第一!
他常以诸葛孔明自诩,自称“今亮”。
据说他每次写完文章,必先自我夸赞一番:“怎么写得这么好,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
左宗棠有一回与宝鋆吹牛:“我在在外荡平发捻(指太平军与捻军),七十三岁的老贼,不知道杀了有多少。”
宝鋆针锋相对道:“你怎么知道是七十三岁,也许才七十岁哦。”
那年宝鋆正好七十三岁,左宗棠七十岁。
左宗棠有回与女婿一起吃饭,又吹上了,说两江有名的总督,湖南就有三个(指曾国藩、陶澍、他自己),那两个都不如他,女婿就是陶澍的儿子,只好连声喏喏,不好说什么。
最后左突然来了一句:“我还有一事不及二人。”
女婿还以为他要谦虚一下。
却听到老丈人长叹一声:“唉,我胡子没这两个人长啊!”
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回京任军机大臣,在军机处,他除了吹嘘经营西北的事迹,就是骂曾国藩。
左宗棠曾经因为奏保南京城太平军逃出之事,与曾国藩发生龃龉,以至于终身交恶。
但曾国藩听说左西征大功告成之后,十分钦佩,说就是胡润芝(胡林翼号润芝)复生,也难以取得左季高这样的成就,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左宗棠西征,粮草运费惊人,达到粮价的三倍之多,有两个商人对被他视为心腹股肱,被称为“南北二庸”,南有胡光墉(胡雪岩),北有乔致庸。
在山西乔家大院正门的百寿图影壁上,至今还保留着左宗棠题写的一幅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左宗棠在中兴四大名臣里面,学历最低,只是举人出身(其他三人都点过翰林)。
李鸿章为此说他的风凉话,说你虽功高盖世,但因不是进士翰林出身,死后不能谥“文”。
左宗棠的骡子脾气又上来了,在进疆平叛途中连夜上奏,要向慈禧太后请假,回京参加会试。
慈禧太后下诏,说战事紧急,主帅不宜请假,特赐进士出身,并赏翰林,着以原职继续统兵平叛。
左宗棠感激涕零,抬棺进击,大获全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