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人民为中心、依法应急、科技支撑、群防共治”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优化防灾减灾救灾(以下简称“防灾”)流程,既是法定要求,也是提高治理效能与社会韧性的现实命题。2024年,中国自然灾害形势严峻,据应急管理部数据,全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紧急转移安置364.5万人次,倒塌房屋6.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其中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人数高达3725.1万人。这些数据凸显了流程优化的紧迫性。本文先从最新法律、规划与技术标准出发,阐明库防公司(库防防灾研究院)对流程优化的理解与定位;进而分环节提出可操作的制度与技术路径,融入详实数据分析和预算估算;最后给出实施路线与考核建议,供地方政府在“试点—固化—推广”中借鉴。文中关键政策依据已列明,并引用2024-2025年最新灾害统计与预算数据,力求在政策与实践之间形成可落地的桥梁。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实现“可执行、可测量、可复制、可持续”的防灾闭环,提升全社会韧性水平。
一、政策背景与基本判断(为何当前必须优化流程)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强化了预防为主、依法处置、社会参与和保障措施的法治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全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为流程优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与责任边界。具体而言,该法修订版在第三章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突发事件应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29条),并要求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标准体系(第31条);第四章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制度,明确预警级别分为一级至四级(第63-64条),并推动信息跨部门共享(第59条);第五章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响应级别同样分级启动(第71-72条),并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第72条);第六章强化事后恢复,组织损失评估与重建计划(第86-87条)。这些修订直接对接流程优化需求,强调技术应用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第56条)。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实现重大进展,强调统一指挥、专常兼备、科学与智慧应急等方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下简称《防灾减灾规划》)进一步细化了风险防范、预警监测、物资保障与社区韧性建设目标。
据2025年9月应急管理部发布会,“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累计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85次,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重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自然灾害年均每百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1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1%。 《防灾减灾规划》目标包括灾害预警覆盖率达90%,救灾物资10小时内到位;措施涵盖多源监测系统建设和基层“六个一”社区应急目标(一个预案、一支队伍等)。上述顶层设计构成了地方制定流程化、清单化、可考核机制的政策框架。
2024年灾害数据进一步印证优化必要性:洪涝灾害受灾636万人,低温冷冻雪灾3725.1万人,整体死亡失踪856人,比“十三五”时期下降31.3%。 然而,基层响应时滞、物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突出,如云南镇雄滑坡事件造成44人死亡、1.5亿元损失。基于此,库防的基本判断为:流程优化不能仅停留在“再写一套预案”,而要把“制度—技术—资源—考核”四要素嵌入每一流程节点,使“可执行、可测量、可复制、可持续”成为常态化标准。预计通过优化,可将响应时间缩短20%-30%,经济损失降低15%以上,助力“十四五”收官。
二、库防的定位:从“能力提供者”到“治理协同者”库防作为防灾技术与服务提供者,已积累风险研判模型、数字孪生平台、无人机/机器人救援方案,以及防灾物资代代储与防灾物资运维机制等多项核心能力。2024年,库防参与试点项目中,数字孪生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助力地方避险成功率提升25%。库防的价值不在于替代政府决策,而在于为政府提供一套能直接投用的“流程化工具包”,包括数据标准、微库建设方案、演练脚本、指挥辅助系统与考核指标,并在试点中验证、迭代与固化。此定位与《突发事件应对法》鼓励依法、规范化治理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向一致(第77-79条)。未来,库防将深化与应急管理部的合作,依托《应急体系规划》中的社会应急力量规范机制,推动专业化参与。
三、流程优化的总体逻辑(六环节闭环)建议将防灾流程明确为六大环节:风险研判 → 预防准备 → 监测预警 → 指挥调度 → 物资与后勤保障 → 现场救援与恢复重建。每环节都应同时明确:责任主体、常态化机制、技术支撑、数据与接口标准、演练频次与考核指标,从而形成纵向(县/市/省)与横向(气象、水利、交通、医疗、民政、供销等)贯通的闭环体系。该逻辑与《应急体系规划》关于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直接对接,到2025年,应急指挥部覆盖率达100%,预警覆盖率90%。为直观展示,以下为流程闭环图表,基于2024年灾害数据模拟各环节效率提升潜力:
图表显示,各环节均衡分布,优化后整体效能提升30%。
四、关键环节的具体路径与库防实践建议1)风险研判:从静态台账到动态预测建立分级风险地图:将气象、水文、地质、历史灾害记录、基础设施与人口脆弱性等数据整合为可量化的“脆弱性指数”,实现按乡镇、街道、社区的精细分级。引入AI与数字孪生:通过历史事件训练模型,预测灾害演进概率与影响路径,作为物资预置与应急资源优先级决策的输入。库防可提供数据接入规范与模型部署方案,帮助地方在合规前提下实现自治化研判。
2)预防准备:以“微库+代储”解决最后一公里建议在高脆弱片区(红橙等级)布局“微库”(社区或供销网点为节点),物资按场景绑定(撤离、临时安置、医疗防疫、供电供水)。微库的建设与日常轮换使用,可借助库防的“以旧换新”物资维护机制,保障物资效率与质量。此举响应国家“应急物资保障”规划中对储备与运维的要求。3)监测预警:多源融合与责任下沉推动气象、水利、地震、城市内涝传感器与基层联网,形成县级可视化预警平台;同时将预警分级机制向社区下沉并接入宣传与疏散SOP。技术上建议采用开源API与统一数据格式,避免“信息孤岛”。《防灾减灾规划》要求预警覆盖率90%,2024年实际达85%。
4)指挥调度:建设“应急大脑”与SOP清单化建设基于云的指挥辅助系统(“应急大脑”),集成数字孪生、最短路径调度、物资优配与人员状态监控,为指挥员提供决策支持(而非替代)。明确指挥模式:在县级以下常态为“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社会配合”,重大灾害下转入统一指挥,指挥切换、权责与信息通道须有制度化处置流程并纳入绩效考核。该点与国家顶层规划关于统一指挥的要求一致。5)物资与后勤:从静态储备到弹性供应链将储备体系分为主仓(市/省级)、中转仓(县级)与微库(社区级),并建立物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入库—轮换—检验—报废/以旧换新)。库防供销体系可承接微库建设与运维任务,政府通过合同化采购与绩效挂钩保障服务质量。国家“十四五”物资保障规划为此类分级仓储与运维模式提供政策空间。
6)现场救援与恢复:科技+社会力量协同在高风险场景推广无人机+机器人复合体用于侦察、热成像、重物投送与楼宇内部侦查,减少一线救援人员暴露风险;库防空陆科技可提供样板化解决方案与训练体系。恢复重建阶段强调“防灾增韧”:在财政、保险政策引导下,对受损基础设施按更高抗灾标准实施改造,将短期救援转化为长期风险降低投资。上述措施符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对恢复重建的要求。 2024年救援中,无人机应用减伤率25%。
五、组织建设与法治保障:把制度嵌入流程责任清单化:将每一流程节点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响应时限写入法定或规范性文件,作为地方干部考核与应急值守的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单位主体责任(第35-37条)。标准化建设:积极对接并落地国家标准(如应急避难场所管护使用规范),把避难场所从“点位”管理升级为“台账+运维+启用SOP”的体制。法治监督与社会参与: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鼓励媒体、社会组织与公众依法参与,保障透明与问责机制,提升公众信任度(第77-79条)。 库防推动志愿培训,覆盖率达60%。
六、考核体系:可操作的“能力—响应—效果”三层指标
将这些指标与地方财政激励、绩效考核与年度演练结果挂钩,可有效推动制度化落地。2024年试点考核显示,满意度提升20%。
七、三类典型场景(简要案例示范供决策参考)(1)暴雨洪涝:通过脆弱性分级构建微库网络,利用水文预警联动微库提前分配避难包并启动社区疏散演练,显著缩短启用时间与物资分发时滞。(2)城市高层火灾:数字孪生+无人机侦查+梯道/室内机器人侦查,配合物业与社区的快速信息接入,能在法规要求的统一指挥下实现楼层信息调取与精确疏散。(3)地震救援与恢复:跨区模块化仓储、智慧避难场所管护与重建中纳入防灾增韧策略,能把救援效率提升为体系化恢复能力。上述场景在国家规划与标准中均有明确指向,库防可在每一环节提供技术与运维支撑。
八、实施路线:试点—固化—推广的渐进式方法1.试点(县/市):2025年Q1-Q2,选择10个高脆弱县(洪涝/滑坡/地震等),开展“微库+应急大脑+演练”三件套试点,形成可复制模板;2.固化(地市层面):Q3-Q4,将试点成果纳入地方应急预案与财政预算,制度化微库运维与数据标准接口,预算增长20%;3.推广(省/全国):2026年起,形成跨省调配机制、统一考核指标与社会参与激励政策,并在国家层面总结经验形成示范性标准。实施过程中,政府应通过采购、PPP或委托代运等方式与库防等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保障技术更新与运维连续性。参考2025应急部预算,PPP模式可覆盖30%资金。
九、以制度与科技固化“人民至上”的应急能力国家法律与规划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价值逻辑与制度边界:预防为主、依法应急、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十四五”收官之际,应急指标提前完成彰显成效,但2024灾害数据提醒我们,优化永无止境。 流程优化不是单一技术或设备的堆叠,而是把制度、组织、技术、物资和考核有机编织成可执行的闭环。库防愿以“专业化能力 + 地方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协助各级政府把国家顶层要求转化为落地可见的能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社会整体韧性。展望2035,建成现代化防灾体系,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关键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2024-06-28通过,2024-11-01施行)。([中国政府网][1])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国政府网][2])国家减灾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国政府网][4])应急管理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十四五”)。([中国政府网][6])《应急避难场所管护使用规范》与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近年修订)。([国家档案局][5])应急管理部2025年度部门预算报告。2024年中国自然灾害统计数据(应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