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国务院重磅批复!这10个地区率先试点,将影响无数人命运

改革深处是要素,市场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最近,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

改革深处是要素,市场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为期2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加起来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再加上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全部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改革试验。

这不是小打小闹的局部调整,而是由中国经济最核心、最活跃区域组成的系统性改革试点。

什么是“要素市场化配置”?

文件里说得很清楚,叫“要素市场化配置”。两个关键词,要素、市场化。

什么叫“要素”?简单说,要素就是搞经济、做企业必须用到的基础“原材料”。尽管每一行对原料的需求不太一样,但有些最底层的原材料是所有行业都离不开的。

这些所有行业都离不开的必要元素,统称为要素,具体包括五类: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

而要素市场化,就是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土地,市场化就是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谁出价高、效率高,土地就给谁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吹风会上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

目前,国内的商品和服务价格,97%以上由市场定价。但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什么现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既然市场化这么有效率,为什么过去不这样做?这就涉及历史原因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农业国要快速实现工业化,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基础设施这些关键领域。因此,当时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而现在,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要素配置提出了新要求。

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这些新兴产业,它们对数据、算力、高端人才的需求和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同时,国内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已经高度市场化,为要素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因此,早在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第一份专门针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中央文件,可以说是这项改革的“总纲领”。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把顶层设计变成具体行动的“施工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政策,就是“施工图”的具体落地。

为什么选择这10个地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得很明确,这10个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

看这10个地区的分布,东部有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中部有郑州、长株潭,西部有重庆、成都,还有京津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基本上覆盖了东、中、西部的主要经济增长极。

同时,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改革侧重。

重庆是全国唯一的省域全覆盖试点地区,而且拥有全国最完整的要素交易平台体系,建了10个这样的平台,包括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等。

这意味着什么?假如你是个企业家,想在重庆投资一个新能源项目。你需要土地,可以到土地交易所竞价购买;需要技术专利,可以到产权交易所购买相关知识产权;你的项目产生了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到数据交易中心出售变现;你还能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碳排放指标获得额外收入。

粤港澳大湾区的改革重点是解决科技资源跨城市共享的问题。核心工具是“科技创新券”的跨城市“通用通兑”。

科技创新券类似于购物券。政府给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企业可以用这些券去购买科研服务。而“通用通兑”的意思是,深圳发的券可以在广州用,广州发的券可以在东莞用,就像全国银行卡一样,在哪个城市都能取钱。

这么一来,整个大湾区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企业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九个城市中选择最合适的科研资源,提高了创新效率。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改革重点是科技成果转化,要解决的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现在最大的障碍是科研人员担心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触碰国有资产处置的红线。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改革就是要建立明确的规则,让科研人员能够合法合规地分享成果转化的收益。

其他地区也各有各的侧重。苏南重点城市要解决的是“散装江苏”问题,五个经济发达的城市要通过统一的要素配置机制,实现真正的“抱团”发展。福厦泉、杭甬温、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郑州、成都等地区也都结合自身优势,在不同领域做差异化探索。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这不是“一刀切”的改革,而是“因地制宜”的探索。

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机会?

首先,是就业和创业机会明显增加。

试点地区会获得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这将直接转化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比如,有些城市的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你在一个城市工作3年后跳槽到另一个城市,这3年经历可以累计计算,不用重新开始。整个区域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就业市场,你的职业发展空间一下子扩大了几倍。

更重要的是,要素市场化会催生很多全新的职业。比如,数据分析师、要素交易专员、科技成果转化经理,这些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很少见的职位,会大量涌现。

对创业者来说,机会也很明显。土地供应可以“先租后让”,降低了初始成本。科技成果可以作为资产抵押获得贷款,不再需要房产担保。跨城市的人才流动让你更容易招到合适员工。科技创新券让你能便宜地使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

其次,是生活便利性的全面提升。

最直接的是公共服务的改善。户籍制度改革让你在不同城市间流动时,孩子上学、看病就医、社保转移等问题会逐步解决。你不再需要为了孩子教育而被绑定在某个城市。

同时,数据要素的流通会让各种服务更加智能化。医疗数据的合规共享可能让你在任何一家医院看病时,医生都能快速了解你的完整病史。交通数据的整合可能让你的出行规划更加精准。消费数据的应用可能让你享受到更个性化的服务。

以上这些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更多的机会以及更便利的环境,会吸引人才,人才愿意来,资金就愿意来,有了人才和资金,就更能吸引先进技术落地。

这种集聚效应会推高当地的房产价值、提升当地的工资水平、增加当地的商业机会。假如你已经在这些试点地区生活工作,就能直接分享到区域发展的红利。

挑战与机遇并存

要素市场化意味着竞争会更加激烈,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会更高。但总的来说,这项改革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这次改革可能会重新定义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谁能更早地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谁就能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占得先机。

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次经济体制的深度调整,也是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发展机会的重要时刻。

关键是要保持学习心态,及时了解政策变化,抓住改革带来的红利。只有主动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在新时代的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