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对黎元洪的认知偏差,是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最大误解(上)

黎元洪,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打开某度搜索,其热搜的第一个条目,就是“黎元洪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可见在大众

黎元洪,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打开某度搜索,其热搜的第一个条目,就是“黎元洪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可见在大众心目中,其历史定位之复杂。

当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最大的标准就是旁征博引,这样才能不失全面,以迹论心,这样才能不失客观,盖棺论定,这样才能不失准确。

而黎元洪的黑点,后期主要在于软弱,先后被袁世凯、段祺瑞架空,成为提线木偶,给人留下“老好人”的印象。要知道这个词,用在政治人物的评价上,可不是一个好事。

前期则主要在投机,如果你认定了他后期的碌碌无为,那么就会有接下来的疑惑,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乱市丛林,被推举为湖北都督,乃至后来的大总统呢?

难道真得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或者如历史课本上所讲,黎元洪的上台,是革命党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时代的一粒沙,落到黎元洪的头上,才成了一座山?

我们常常讲,成功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除了时代的裹挟,命运的眷顾,黎元洪的上台,到底有没有,“个人的后天努力”呢?

让我们回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这个风起云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

文学社和共进会,本是武汉地区,开展ge命斗争的ge命组织,因此他们,可不像自己的名字听起来,那么温良恭俭让。

他们不止立志要推翻清政府,相互之间,在发展会员,引发的抢“地盘”上,也是矛盾重重。

共进会由刘公、孙武、邓玉麟等人组织,最初致力于在会党中开展工作,因而“江湖人士占多数”;文学社由蒋翊武、刘复基等人领导,一直在新军和知识界中开展工作,因而“军学界占多数”。

由于双方工作重心不同,本来没有什么冲突。但共进会在发动会党起义,多次失败后,便把工作重心转向新军,这就不可避免地,同文学社发生了冲突。

双方都强调,自己在军队里,“发展快、力量大”。

到1911年9月下旬,随着ge命的时机日益成熟,文学社、共进会终于协商,联合组织最高机关,统一指挥,“预选一个主帅出来,或都督或总司令,以备起义时,好负责指挥”。

9月24日,双方讨论商议后,为了保密,两大组织的名义,暂时搁置不用。至于“总座一席,再待日后,会议推定不迟”。在此基础上,双方商定起义筹备机关的组织为:

关于军事,公推蒋翊武为ge命军总指挥和常驻军事筹备员,孙武为参谋长。

(2)关于政治,“设政治筹备处于汉口,推刘公为总理,孙武、潘善柏、李春萱为常驻政治筹备员”。

本来之前,已经提议刘公担任湖北大都督,负责领导湖北起义,并综理军、民两政。

但会上,改“都督”为“总理”,虽然仍由他担任,但职权小于都督,“意思就是,要他专管民政,不要干涉孙、蒋二人军事大权”。

军政大权由蒋翊武、孙武二人分担,蒋以总指挥名义,专管军事参谋,孙任军务部长,专管军事行政。

这种权力制衡关系,“极不明确,究竟谁指挥谁,也未加以规定”。虽然不利于革命,但“只有这样划分,才能使三人的矛盾,得到暂时统一”。

“关于全体重大事件”,则由三人“集合大家共同商决处理”,但孙武“既担任军事总指挥部参谋长,又兼任军政府的常驻筹备员,并且还预定要出任未来军政府的军务部长(蒋翊武却要变成他的副手),其实际权力,显然有凌驾于蒋、刘二人之上的趋势”。

当时黄兴在同盟会的地位,仅次于孙中山。为了解决三人之间的权力之争,大家决定邀请“威望和能力,不仅可以压倒三人、三人也乐意接受的”黄兴,“来湖北做都督”,并认为“这是解决主帅问题的最好办法”。

从某种程度来说,如果黄兴能够,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赶到武汉,则黎元洪是“绝对不会被推为都督的”。

黄兴出任都督,文学社、共进会两团体,能团结一致拥戴他。可惜,当时黄兴远在别省,10月28日,才到达武昌,丧失了大好时机。

虽然刘公、孙武和蒋翊武三人,都可以代理主帅之职。但三人之间既然未达成妥协,因而在“发动革命的人物中,还没有形成一个众情悦服的领袖”,“故诸同志,不得不舍其旧而新是谋”,从而为黎元洪担任都督,制造了机会。

当然,黎元洪也具有一定的资格和条件:

(1)在ge命党人眼中,他曾经参加过甲午战争,“于中国的国耻,实有深切的感触”;他“自己虽赋性忠厚,却甚能援引新人才,常勖勉部属爱国”, 而且“军事学识均优,对士兵亦无恶感”,“廉谨宽厚、得士卒心,又敬礼文士”,因而“众望归之”。拉他加入革命,不但“可以慑伏清廷,号召天下,增加ge命军的声威”,而且“容易和他合作”。

(2)辛亥革命以满人为ge命对象,“汉人中即属官僚,或不革命者,概不敌视”。革命党人认为黎“虽无革命思想”,但“彼同属汉族,终必同情于革命"。

(3)武昌起义以军队为主力,ge命党人“在军队中的同志都是士兵,最大才是连长。如果让连长当总司令,怕是有些镇不住场面”,而黎元洪“是混成协协统,号召力比较大”。因此,蒋翊武事前,就提出以黎元洪为都督;起义爆发后,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又重提此议。

由于ge命党人,未能协调好谁出任最高首领的矛盾,再加上黎元洪本身,有一些资历。这样,在武昌起义爆发的次日,无论是ge命党人,还是立宪派,都把眼光集中在黎元洪一人身上,一致拥戴他为湖北都督。

可见,湖北ge命党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并不是在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后才有的。此前就已存在于,文学社蒋翊武和共进会孙武、刘公之间。

黎元洪之所以被推为都督,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评论列表

观山太保
观山太保 2
2025-06-14 02:14
那第二次呢,明确拒绝袁世凯称帝授予的亲王爵位,号招恢复共和,死后享受国葬待遇,是中华民国享受国葬第一人,原因通告上说得明明白白:两造共和。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回复 06-14 17:38
当过老大谁还想当小弟啊

冰雪紫芝恋
冰雪紫芝恋 1
2025-06-13 19:37
熊秉坤把他推上去的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回复 06-14 17:37
坤哥有这么牛?

红色闪电
红色闪电 1
2025-06-13 10:08
黎元洪:“汝辈事太闹大了,莫害我!莫害我!”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回复 06-13 18:29
内心高兴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