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海鲜市场买东西,经常会听到摊主说 :这生蚝很新鲜。可是,刚转头又有人问:这牡蛎怎么卖。这时候,肯定有不少人心里犯嘀咕:生蚝和牡蛎,难道不是同一种东西吗?明明外观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却有两个称呼呢?
实际上,生蚝属于牡蛎科。也就是说,生蚝是牡蛎的一种。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牡蛎有100多种,我国沿海常见的有近20种,生蚝只是其中被广泛食用的一类。
牡蛎科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科学家通过化石研究发现,早期的牡蛎体型较小,壳也比较薄,和现在的样子差别很大。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牡蛎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技能。比如,它们学会了分泌钙质,让外壳变得坚硬,能抵御捕食者的攻击。而且,它们的附着能力越来越强,幼虫阶段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会分泌足丝固定下来,终生不再移动。
那么,为什么会有两种称呼呢?
其实,这和地域称呼习惯有关。在北方,尤其是渤海湾一带,人们习惯把个头较大、生长在浅海礁石上的牡蛎叫做“牡蛎”。而在南方,像广东、福建等地,更喜欢把人工养殖在滩涂上的牡蛎称为“生蚝”。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能否直接生吃。能直接撬开壳当刺身吃的,大多被叫做生蚝,因为它们的肉质细嫩,腥味淡。至于那些需要煮熟才能吃的,通常被叫做牡蛎。
那么,生蚝和牡蛎区别在哪里呢?
虽然同属牡蛎科,但是生蚝和我们常说的“普通牡蛎”,在外形和生长环境上还是有区别的。生蚝的壳一般比较大,壳面凹凸不平,颜色偏深,多为黑褐色。而普通牡蛎的壳要小一些,壳长通常在5-8厘米,壳面相对光滑,颜色偏浅,带点灰白色。
而且,生蚝基本是人工养殖的,喜欢“干净”的海水。它们一般生长在盐度较低的河口或内湾,这里海水流动快,浮游生物多,生蚝长得又大又肥。
再说了,生蚝生长速度快,一般养殖6-8个月就能上市。而普通牡蛎长得慢,自然生长的话,至少要1年以上才能长到可食用的大小。
至于营养方面,两者都富含蛋白质、锌和牛磺酸。但是生蚝的锌含量更高,每100克生蚝肉含锌约71毫克,而普通牡蛎约10毫克。不过大家要注意,不管是生蚝还是牡蛎,嘌呤含量都不低,每100克约含239毫克,痛风患者最好少吃。
不过,牡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滤食性生物,一只成年牡蛎每天能过滤约50升海水,吃掉里面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能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海域,大量养殖牡蛎可以改善水质。
说到底,生蚝是牡蛎的一种,就像苹果是水果的一种一样。名字不同,主要是因为地域习惯和吃法差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