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在一夜间,河南新县的金兰台景区突然火了,火得一塌糊涂,火得让所有知道它的人,都想去那里看看,都想到那条充满神秘的“志仁小道”上去走一走,转一转。

河南新县的志仁小道
金兰台景区之所以突然走红,除了山美、水美、人美,更重要的是这个景区开发的“志仁小道”,向人们揭开一段尘封已达100年之久的惊人秘闻:
黄麻起义领导人、黄麻起义时的黄安(今红安)县委书记,既不是黄安人,也不是麻城人,而是家在河南的他。
他是谁?年仅23岁怎么会成为黄麻起义领导人,在他身上隐藏着那些秘密?

王志仁,原籍河南光山县,因为后来发生过行政区划的变更,他的老家现在属于河南新县。
1903年,王志仁出生于新县境内的陈店乡王湾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也是从这里走出大别山,进而走上革命路。
王湾村虽然地处大别山,其实就在鄂豫两省的交界处。准确的说,王志仁的家就在河南新县和湖北黄安(红安)、麻城三县的交界处。
有些人地理方位感不太强,可能仍然不知道王志仁的家在哪里,如果这样说应该更好理解:王志仁老家所在地的陈店乡,就在大别山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柴山保”之内。
红25军政委吴焕先是大别山赫赫有名的烈士,他老家所在地的四角曹门,就在柴山保东侧不远处。王志仁与吴焕先虽然分属河南、湖北两个不同的省份,两人的家其实相隔很近,两人不仅早就认识,而且在黄麻起义之时还是攻城夺地的亲密战友。
王志仁是河南人,怎么会与黄麻起义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是黄麻起义的重要领导人?这与他的一段传奇经历有关。
王志仁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是从小疾恶如仇,心里总是自觉的向着穷苦人,这为他外出读书时受到董必武影响,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基础。

耸立在“志仁小道”边的王志仁简介
1923年,从高小毕业的王志仁前往武汉,进入启黄中学读书。董必武和陈潭秋是这个学校的创办人,当然也在这里教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志仁开始接受先进思想,信奉马克思主义。
仅仅只过了一年时间,刚满20岁的王志仁就在启黄中学入了党。从这一时间节点看,王志仁是河南新县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在董必武、陈潭秋影响下,已经入党的王志仁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宣传和秘密活动。
1925年冬,湖北还处于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统治下,但是湖北农民协会却在武汉秘密组建。受董必武指派,刚刚毕业的王志仁立即被派到这一组织担任经济干事,直到黄麻起义爆发。在此期间,王志仁曾先后两次被湖北党组织派往大别山宣传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1926年7月。王志仁奉命回到家乡,在河南光山与湖北黄安交界处的王湾村、四角曹门、胡子石等地宣传革命,配合北伐军进入河南作准备;第二次发生在1927年5月,他以湖北农民协会特派员身份,再次回到大别山宣传革命。
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王志仁在回大别山期间,不仅顺利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而且说服自家三哥卖掉公田,筹集捐献许多资金帮助当地党组织组建起一支带有革命性质的“红学”。
除此之外,他还在哥哥的支持下,带头烧毁田契,把祖上传承下来的许多土地分给那些没地种的穷苦人。
谁也想不到,就在他完成任务回到武汉时,汪精卫紧随蒋介石反动步伐,突然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彻底失败。
紧急召开的“八七会议”,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在董必武领导下,王志仁冒着生命危险仍然在武汉秘密坚持。

根据中央指示,湖北省委准备在鄂北、鄂南相继发动起义,带领穷苦人翻身得解放。遗憾的是,因为突然发生的“张兆丰被迫出走”事件,计划中的鄂北起义被迫流产。鄂南起义虽然按计划于9月9日发动,可是因为敌强我弱,再加上经验不足,很快失败。
就在湖北省委心急如焚之时,有人从大别山突然传来好消息:黄安、麻城一带不仅还有党的力量存在,而且还在自发的顽强坚持,正想着法子与反动派斗争。
得此好消息,省委马上派人去巡查,果然如此。这让省委看到希望,决定把工作重心由鄂南逐步向鄂东北的黄安、麻城转移。
其实,早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时,黄安的党组织也遭到重大破坏,以县委书记余文治、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徐光烈、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程挟超等为首的一帮人,被敌人的屠刀吓破了胆,先后不辞而别,消失得无影无踪,1927年初由中共黄安特支升编的中共黄安县委陷入瘫痪,县委成员仅剩下郑位三还在坚持。
白色恐怖已经来临,工作已经全部瘫痪,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
郑位三虽然仍想继续干革命,可是不知道该从哪下手,就带着陈定侯等人冒险前往武汉寻找湖北省委。
费了很大的劲,也费了许多周折,郑位三终于与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取得联系。除了听取“八七会议”精神的传达,他还带回湖北省委早已拟定好的一份秋收暴动大纲。
临别时,罗亦农嘱咐郑位三:要人暂时没有,要枪也暂时没有,只要想办法按这份大纲的指示精神去办,相信你们会心想事成。

回到黄安,郑位三以代理县委书记身份主持召开会议,决定立即恢复被敌人破坏的“黄安县防务委员会”,由郑位三、曹学楷两人负责,把它作为组织发动农民起义的领导机构。同时调配人员抓紧重建黄安农民自卫军,还要求每个乡镇快速组建义勇队。
被大别山人熟习的“九月暴动”,在黄安北部地区揭开序幕。
9月26日,紫云区熊家嘴率先打响“九月暴动”第一枪,戴季英老家所在地的檀树岗紧随真后,七里坪的工人也不甘落后,很快就组织了一次暴动。打得恶霸地主和反动派呱呱叫,也让其他地方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长冲、大斛、王潭河、城区北郊等地,也争先恐后的开始暴动。
于是人们看到惊喜的这一幕:在当时的黄安北部地区,到处都是迎风飘扬的红旗,到处都是打土豪的喊声,到处都是欢呼胜利的掌声。
黄安“九月暴动”
9月26日,紫云区程卜畈300多名农民,在程昭续率领下,首先举起暴动大旗,处决罪大恶极的大土豪程瑞林,将他的浮财全部没收。
长冲500多名农民,在戴季英率领下,将檀树乡的反动土豪劣绅捉拿归案, 根据罪恶大小,分别进行处决或者罚款。
七里坪店员工会负责人郑行瑞、秦绍勤,率领店员和商民一起暴动,镇压反动商会会长李业阶,没收财产。
仅仅一个星期,七里坪、紫云区的工农暴动已达20余处。
暴动中没收了许多恶霸地主的浮财,除了分给没饭吃、没衣穿的穷苦人,剩下的全部用来购置武器弹药。为了快速武装起义,还在紫云区十丈山庙、七里坪区张李家等地,建立起简易兵工厂,自制来复枪、撒把子枪和刀矛。通过制造和购买武器,千方百计把农民武装起来。

“九月暴动”虽然把黄安北部地区搞得一片火热,遗憾的是灾难很快就会到来。就在大家准备扩大战果时,当地反动派开始联合起来作对。
并不甘心失败的反动派一边网罗地痞流氓组织“还乡团”“清乡团”,一边开始与反动军队勾结,准备武装镇压。
在原黄安、黄陂、罗山三县结合部河口镇,当时驻扎着一支由原东北军改编的反动军队,军长是臭名远扬的魏益三。
受地方反动势力勾引,魏益三开始派正规军袭击黄安、麻城一带,“九月暴动”不幸失败。

“九月暴动”虽然失败,可是郑位三等人并不甘心,仍然想东山再起,但是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呢?还是得听取省委指示。
10月中旬,郑位三带着戴季英再次冒险前往武汉,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
人还没有到武汉,郑位三在路途中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好几月,哪还能进武汉?只好潜伏在外地他乡治病。就是因为这一原因,让郑位三错失了不久后发动的“黄麻起义”。
郑位三潜伏在乡下治病,戴季英独自一个来到武汉寻找湖北省委。费了许多周折,他终于与湖北省委取得联系。此时的湖北省委已经改组,根据戴季英后来的回忆,是郭亮出面接待了他。
戴季英虽已入党,但当时还是刚毕业不久的小青年,怎么可能找到早已处于秘密状态的省委?帮助戴季英与省委接上关系的人,就是王志仁。
王志仁是戴季英在启黄中学读书时的“师兄”,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王志仁当时仍在湖北省农民协会工作,自然有党的联系渠道。
通过戴季英的汇报,负责接待他的郭亮眼睛一亮,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除了给戴季英许多具体指示,郭亮马上派不久后将成为中共鄂东特委书记的符向一,以巡视员身份立即随戴季英出发到黄安巡视。
符向一走后没几天,省委又秘密接待了一个前来联系的人,他的名字叫李悌云。

李悌云,罗田人胜利镇人,罗田第一任县委书记,因一起突发意外事件,在罗田无法立足,只好转移到河南商城。商南起义爆发时,他就是商城县城书记,是大别山红32师的创建人。
李悌云虽已转入河南境内,仍与麻城、罗田的革命者有许多联系,当然清楚那里的情况。通过李悌云的汇报,湖北省委对黄安、麻城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综合不同渠道获取的情报,湖北省委看到希望之所在。没过几天,符向一就从黄安发回巡查报告,更坚定了省委的判断。考虑到鄂南起义已经失败,省委决定把工作重心向鄂东北的黄安、麻城转移。
闻名中外的黄麻起义,在不经意之间,突然提上省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此前的湖北省委在筹备9月份的秋收起义之时,虽然并没有把黄安、麻城纳入到重点区域,可是这里的革命者以高度的自觉性和拚命实干的作风,让省委突然间看到了希望之所在,让省委开始调整工作部署,将黄安、麻城作为起义的重点区域进行筹划。
10月下旬,省委把从鄂南起义战场上撤回的一批干部,紧急派往大别山,准备发动黄麻起义。也就是在这时,老家在河南的王志仁也被派往黄安,开始担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

11月3日,在湖北省委巡视员符向一的主持下,“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在黄安县七里坪镇附近的文昌宫举行,标志着黄麻起义揭开序幕。
”根据省委指示,“文昌宫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黄麻区特别委员会,把它作为领导发动黄麻起义和创建工农革命军的最高领导机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麻特委”。

黄麻特委由符向一担任特委书记,同时成立鄂东革命委员会,由省委派来的刘镇一担任主席。特委组成人员除符向一、刘镇一之外,还有黄安、麻城的县委书记。考虑到黄安县委代理书记郑位三病愈未归,任命王志仁担任县委书记,麻城县委书记仍由蔡济璜担任。
黄麻特委组成人员
符向一:中共黄麻区特委书记
刘镇一:中共鄂东区革命委员会主席
王志仁:中共黄安县委书记
蔡济璜:中共麻城县委书记
从武汉派来的河南人王志仁,既是鄂东特委成员,也是黄安县委书记,开始全身心投入起义准备。
王志仁虽是河南人,因为曾在武汉读书,也先后两次以巡视员身份到黄安巡视,自然与黄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人还是亲戚,这为王志仁筹备起义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实即使没有任何同学和亲戚关系,也不会影响到工作,大家都是一条心,都想团结起来翻身得解放。
就在中共鄂东特委紧锣密鼓的筹备黄麻起义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11月10日,国民党30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突然由黄安城进驻七里坪。得到消息的黄麻特委马上作出决定:围攻七里坪,夺枪敌人枪支武装自己。
王志仁虽然年轻,但是很成熟,他建议说:黄安农民自卫队虽然有些力量,但是为确保胜利,还是应该调麻城自卫队来配合。
特委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指示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速派麻城自卫队前来相助。
遗憾的是因消息走漏,敌人很快从七里坪逃走。尽管已经失去夺枪的机会,但是已经发动起来的黄安、麻城农民自卫队,还是按计划占领了七里坪。
根据王志仁建议,中共黄麻特委当天就在七里坪召开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正式把这变成革命的大本营。

夺占七里坪漫画
占领七里坪,黄麻特委认为发动黄安暴动的条件已经成熟,于当天也就是11日,在文昌宫再次召开特委会议,决定乘胜夺取黄安城,事成后再寻找机会攻占麻城,把黄安、麻城打成一片向,再向周边地区扩展。
为了协调黄安、麻城两县力量,同结一心夺取黄安城,黄麻特委决定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成员由潘忠汝、吴光浩、刘光烈、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人组成,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刘光烈为副总指挥。

王志仁是黄安县城书记,要想在短短2天时间内整合力量并完成所有的暴动准备,困难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他以忘我的激情拼命工作,在战友们的配合下还是按时完成所有准备。
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所有大别山人应永远记得这一天:11月13日。
就是在11月13日,以夺取黄安县城为目标的黄麻起义正式爆发。
攻城主力是黄安农民自卫队,麻城农民自卫队也派两个排助攻,黄安县所有乡镇都组建了义勇队,分头赶来助阵。为了确保胜利,王志仁选派12人提前潜入城内,准备里应外合。
夜里10点整,在县委书记王志仁的领导与协调下,起义大军从七里坪出发,借助夜色的掩护向黄安县城挺进。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各路起义军都提前做好了保密教育。
为防范河南反动红枪会乘虚捣乱,根据指挥部命令,麻城农民自卫军提前派出一个排,埋伏在黄安、光山、麻城三县交界处的北界河,其主力则向黄安飞奔。
黄安县境内所有乡镇的共产党员,也都带着已组织起来的“义勇队”配合行动,有边远乡镇因距离很远,还按计划提前一天开始行动。
14日凌晨4点总攻开始,起义军仅以牺牲一人为代价,胜利攻克黄安城。不仅全歼国民党县警备队,还活捉了以反动县长为首的一批反对派,打开监狱放出那些被关押的革命者和人民群众。

作为黄麻起义指挥的成员,戴季英在晚年曾回忆说:“11月13日,在中国黄麻农民起义总指挥部的指挥下,黄麻工农武装攻城起义的壮举开始了。动员起来的群众约20万,配合自卫军攻城的群众约两万,实际上黄麻两县当时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出动了,呈现天翻地覆势不可遏的革命暴力。”
他还回忆说:“黄麻到处杀猪宰羊,户户张灯结彩,广泛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七里、紫云、桃花、高桥、乘马、顺河等地,分别召开了武装检阅大会,举行声讨蒋介石的游行示威。群众革命情绪澎湃,到处赶制武器、军装、红带、火药,到处听着‘拥护共产党’‘是黑脚杆子的天下了’,‘穷人伸腰了’。每个乡村城镇,日夜都在紧张地开会,到处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喜形于色,熙来攘往。”

黄麻起义指挥部成员戴季英
斗争总有反复,敌人并不甘心失败,第二天就派出反动军队来围剿。为了避免损失,指挥部命令起义军暂时放弃县城,重新回到七里坪。
敌人虽然夺回黄安城,但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哪敢安心?没过几天就从城里撤走。起义大军卷土重来,再次夺回黄安城。
在鄂东特委和王志仁的领导下,黄安农民政府于18日宣布成立,由本土成长赶来的曹学楷担任主席。同时对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军进行整编,将其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由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和刘光烈任副总指挥,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

重新夺回黄安城,鄂东特委把工作重心向麻城转移,准备以黄安为样板,尽快夺取麻城并建立麻城农民政府。黄安整体工作开始由王志仁全面负责。他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勇敢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
考虑到黄安北部已全部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南部地区虽也有一些共产党人在活动,但是还没有获得解放。王志仁开始把工作重心向南部转移,他想尽快把八里湾、太平桥、觅儿寺一带,全部纳入到红色版图。
在王志仁的指挥下,以黄安农民自卫队为主体编成的鄂东军第一路,立即挥师南下,首先占领八里湾,然后向四周地区扩展。

在以八里湾为中心的黄安南部,鄂东军进展神速战果辉煌,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把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身心县委书记的王志仁更是心急如焚。
12月5日,国民军任应岐部突然派出1个师夜袭黄安。激烈的守城战突然打响,鄂东军虽然拼命防守,遗憾的是因敌强我弱,鄂东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弃城突围。
在东城门,为了指挥部队突围,身为总指挥的潘忠汝七出七进。当他最后一次冲出城门时,突然被子弹击中要害。开国中将詹才芳得知潘忠汝受伤,立即组织抬架把他抬下火线,开始向外紧急转移,遗憾的是因受伤严重不幸牺牲。

敌人攻打黄安城的时候,南门的防守由县委书记王志仁负责。他指挥战士们拼命防守,不停的射击。可是敌人兵力太强,火力太猛,许多战士倒在血泊中。城门被攻破之时,敌人同时射来一排密集的子弹,年轻有为的王志仁被击中要害,当场壮烈牺牲。
在惨烈的防守战中,除了总指挥潘忠汝、县委书记王志仁先后牺牲,副总指挥刘光烈也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所幸的是,另一个副总指挥吴光浩最终幸免于难。
在东门、南门即将被敌人攻破之时,根据总指挥潘忠汝的命令,吴光浩事先带一部份人从北门突围而出,为大别山革命保留了一批珍贵的火种。

黄安城破,侥幸突围的鄂东军余部,在吴光浩的率领后赶紧向黄安北部的七里坪和麻城北部的太平寨分头转移。可是敌人很快就追来,七里坪和太平寨自然也守不住,余部只好继续向北突围。
鄂东军所剩无几,更要命的是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到处都是敌人,这可该怎么办呢?
所有人都心急如焚,都把期待的眼光死死盯着吴光浩和另几个侥幸突围出来的领导人。
12月下旬,幸存的几个领导人在紫云区的木城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办,史称“木城寨会议”。
根据吴光浩建议,为减少起义中心区损失,努力保留好最后一批革命火种,决定向黄陂境内的木兰山转移。
12月29日,鄂东军余部冲破敌人围追堵截,安全转移到木兰山。经过清点,此时的鄂东军仅仅剩下72人,史称“木兰山七十二英雄”。
接下来该怎么办,还得听取省委意见,于是派人紧急前往武汉汇报。
在武汉,省委密切关注着黄麻起义的动向,得知起义不幸失败,省委心急如焚,连续二次发出指示,前后派关学参、魏人镜到黄安去传达。
可是因黄安城被敌人攻破,县委书记王志仁和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刘光烈已经牺牲,鄂东军余部早已四散突围,关学参、魏人镜费了很大的周折,都没有找到黄安的党组织和鄂东军余部,只好转回武汉。
通过来人得知起义军余部已被吴光浩带到黄陂,省委再次写出一封信,连同之前未发出的二封信,派早已突围回到武汉的刘镇一连夜前往木兰山。
1928年1月1日,根据刘镇一带来的省委指示,吴光浩等人在木兰山将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由吴光浩任军长,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同时由吴光浩、戴克敏、戴季英等5人组建红7军党委,大别山从此进入木兰山游击战时期。
王志仁虽然不幸牺牲于1927年12月5日的黄安城防守战,但是大别山红军并没有被消灭,红7军在木兰山坚持一段时间后,于1928年4月间又打回老家,开展发动“二次起义”,很快就在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柴山保建立起第一片巩固的根据地。

令人惊奇的是,已为黄麻起义献出宝贵生命的王志仁,他的老家就在柴山保根据内的中心区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往事已过去100年,现在已没有多少人知道黄麻城义时,黄安的县委书记居然是河南的王志仁,即使在事发地的黄安、新县两地,知道他的也是屈指可数,可是党和政府怎会忘记他的流血牺牲?
为了缅怀先烈,为了传承历史,河南新县在开发金兰台风景区时,经过党史专家的建议,别出心裁的开发了一条“志仁小道”,就是要告诉人们:黄麻起义时,河南新县的王志仁,就是黄安的县委书记。


大别山上义军起,
柴山保内红旗飘,
先烈英名怎能忘?
志仁小道走一遭。
如果您也喜欢大别山红色历史,建议您抽时间去“志仁小道”去走一走,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