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长春航展!歼-20迟到28年交卷仍是A-!中美隐身战力的终局较量,中国终于拿到“准考证”

从长春航展上看到了大量的武器设备,歼-20那必然是翘首,但作为评阅者,我先把话挑明:歼-20不是来“惊艳世界”的,它更像

从长春航展上看到了大量的武器设备,歼-20那必然是翘首,

但作为评阅者,我先把话挑明:

歼-20不是来“惊艳世界”的,它更像一份迟到的家庭作业;

题目早在1997年F-22首飞那天就布置下来,中国交卷时整整晚了二十八年。

晚是晚了,可一笔一画写得工整,连美国空军内部演练都把它列为“Red Air”最高等级,

这本身就说明:补课成功,成绩算A-。

一、歼-20的数据先看隐身。

官方数据照例缺席,但珠海一次雷达厂商的展板泄了底:

在L波段,歼-20的RCS≈0.05㎡,比F-22高一个数量级,却比苏-57低一个数量级,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机身表面铆钉全部沉头、舱门锯齿内偏5°、进气道DSI鼓包与机身一体化,

这些细节把正面可探测性压到“可接受”区间。

可翻过来瞧,尾喷口仍是最大短板:

涡扇-10C的圆形喷管没有锯齿,更谈不上F-119那种二维矢量遮板,后向RCS估计要翻倍。

一句话:从正面接近,它像雾;从屁股追,它像火。

再说超音速机动。

涡扇-15装机后,军推11吨、加力18.5吨,纸面数据把推重比抬到1.05,

看似追上F-22,但别忘了歼-20比对手重3吨、大一圈。

真实超音速升阻比估测在4.5左右,而F-22公开值是5.1,

差距不大,却决定超音速稳盘掉速快半圈。

换到实战语言:双方同时开加力冲刺,歼-20要先收油门,否则油量掉得比对手快30%。

航程本是它的卖点,可一旦卷入持续超音速BVR(超视距空战),腿长的优势会被自己的重量吃掉。

美军从2005年就玩“NIFC-CA”——用预警机、宙斯盾、F-18、F-35一起打一条杀伤链,

数据链经二十年迭代,延迟降到毫秒级。

中国也展示“一键分发”视频,可现场解说员坦承“目前接入八种平台”,

翻译过来就是:还在打通协议,尚未形成常态。

航电堆料容易,生态整合难,这条鸿沟需要训练大纲、条令、演习,一步一步熬时间。

武器是歼-20最没争议的章节。

霹雳-15双脉冲火箭,射程公开值>200 km,比AIM-120D多50 km;

更关键的是弹径仅203 mm,一排能挂四枚,弹舱依旧留空。

未来换装霹雳-17(冲压动力)或高超音速对地弹,潜力肉眼可见。

相比之下,F-22内置弹舱短一截,无法容纳下一代AIM-260,

美军只能让“猛禽”外挂,一外挂就破功隐身。

歼-20把尺寸留足,等于提前拿到升级船票,这一步算前瞻性设计。

产量与后勤是另一个沉默的得分项。

成飞两条脉动线,每月下线8–10架,已交付逾300架,而F-22早在2011年封存产线,如今能出动的不足180架。

数量本身不等于质量,却能把“质量差”硬生生磨成“均势”。

美军推演多次出现“F-22打光导弹后被群殴”的尴尬结局,

隐身机再神,也要回到“导弹+机炮”的物理极限。

当对手数量翻倍,交换比自然被拉平,这一点歼-20用“下饺子”方式给出中国答案。

缺点也无需避讳:

发动机寿命仍是俄式水平,早期涡扇-10C首翻仅600小时,F-119达4000小时;

隐身涂层维护工时高,场站保障尚未形成“像三代机一样粗犷”的节奏;

飞行员培养跟不上产能,每年隐身机新飞官不足百名,而美军年训F-35飞行员400人以上。装备可以“下饺子”,人才只能“慢炖”。综合打分:- 隐身 8/10(正面优秀,后向及格)- 机动 7.5/10(超音速略逊,亚音速够用)- 航电 8.5/10(硬件领先,软件追赶)- 武器 9/10(射程、兼容度双优)- 产能 9.5/10(数量压制F-22)- 体系 7/10(数据链、后勤仍在磨合)总分:49.5/60,换算百分制82.5,等级A-。

评语:答卷工整,步骤清晰,短板写在明处;若能补齐发动机与数据链,即可把“A-”改成“A”。至于“A+”?那是六代机的考场,下回分解。

在航展上,看到如此多的飞机,作为一个老军迷还是有点感动,

不禁让我想到了从1949年开国大典上,周总理说“飞机不够,那就飞两遍。”

如今我们的飞机可以停满天安门广场。

歼-20的出现,让中国空军第一次拥有“不被发现”的选项,却并不意味着“被发现就必胜”。

它更像一张准考证——从此可以走进“高端隐身空战”的考场,与F-22、F-35同堂竞逐。

至于能不能把“A-”熬成“A”,要看发动机、要看训练、要看体系,甚至要看下一场真正爆发的战争。

飞机已经交卷,剩下的题目,留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