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张968元的门票,买不到歌手真容,听21首翻唱歌曲,还美其名曰“反抗颜值至上”。别傻了,这不是演唱会,这是一场由华纳资本主导,拿2300万粉丝当燃料,精心测算你“溢价空间”缴纳意愿的大型行为艺术。今天,我们不谈音乐,只谈这门生意有多现实。
正文:
上海浦发银行东方体育中心,这个能装下1.2万人的场馆里,即将上演本年度最引人注目的一幕。
网络歌手旺仔小乔,要戴着面具,在这里开她人生第一场演唱会。
我们先不说她是谁,先看价格。
最低268,最高968。
前阵子,那个唱了半辈子,用《罗刹海市》引发热议的刀郎,巡演最高票价,888。
一个纵横乐坛二十年的实力派,一个在抖音上靠翻唱积累了五年的网红。
968对888。
这已经不是值不值的问题了,这是在公然向市场宣告:我这2300万抖音粉丝,4.7亿点赞量,比刀郎承载的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资本眼中更值钱。
你是不是觉得很荒谬?
别急,更耐人寻味的还在后面。
这场“演唱会”的核心卖点,是“全程戴面具”。
主办方给出的理由堪称“年度公关灾难范本”。
第一,保护隐私。
这话说的,要不是互联网有记忆,我差点就信了。当初借助身材话题营销,照片视频满天飞的时候,怎么没想起要保护隐私?隐私这东西,在流量面前是可随时舍弃的伪装,在变现面前,就成了刻意打造的盾牌。
第二,对抗颜值至上的潜规则。
这句话最具有迷惑性,也值得商榷。一个靠着翻唱热门歌曲、在高度依赖颜值的短视频平台崛起的网红,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反抗“看脸时代”的斗士?这不叫反抗,这叫投机。她是在利用这个时代最正确的口号,来包装自己最功利的目的。
第三,回应童年创伤。
这是最无法证伪,也因此最“高级”的挡箭牌。将商业行为与个人伤痛关联,瞬间就占据了道德高地。你质疑我,就是不尊重我的过去。这套玩法,高,实在是高。
讽刺吗?
讽刺的背后,是华纳音乐这种国际巨头,冰冷而精准的商业算计。
你真以为华纳这种级别的公司,是签了一个“音乐人”吗?
不,他们是投资了一个“流量资产包”。
旺仔小乔的实质身份不重要,她唱什么也不重要,甚至她的现场演唱能力都不那么重要(反正有文化部门录像监督“真唱”)。
重要的是,她背后那2300万粉丝,是一个可以被量化、被分析、被引导、最终被商业转化的庞大数据库。
这场演唱会,就是一场“线下转化率压力测试”。
28首歌,21首是翻唱。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制作成本极低,版权风险可控,而且每一首歌都自带热度。这与其说是演唱会,不如说是‘抖音热歌榜实体播放列表’。
他们根本没想服务“乐迷”,他们要服务的是“用户”。
再看那个值得玩味的售票现象:268的票秒光,968的票无人问津。
很多人解读为粉丝理性消费,或是营销失误。
错了。
这恰恰在资本的算计之内。
268的票,是“引流品”。它的作用就是“被秒光”,然后制造出‘一票难求’的市场热度假象,让没抢到的人心痒,让还在犹豫的人焦虑。
而那无人问津的968,则是一个“价格锚点”。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你“我们这场秀,最高值这个价”,同时让买到768、468的人,产生一种“我占到便宜了”的错觉。
至于卖不卖得完,根本不重要。
因为这场局,从头到尾,都不是为了赚这几张968的票钱。
它的真正目的,是测试:一个缺乏线下根基、作品基本靠翻唱的网红,到底能撬动多大的商业价值?她的粉丝,愿意为这个虚无缥缈的“喜欢”,付出多少真金白银?
这个数据,对华纳而言,比演唱会本身的票房收入更具战略价值。
这个数据,将决定未来会有多少个“旺仔小乔”,被复制,被包装,然后用同样的方式,面向下一批受众。
庞麦郎未能在主流市场持续发展,部分原因在于其草根出身,缺乏资本支持。
而旺仔小乔,她背后依托的是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强大力量。
所以,别再纠结她戴不戴面具,值不值968了。
当你还在讨论一颗鸡蛋好不好吃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好了养鸡场,算好了规模化养殖的饲料成本和产出利润。
你我,不过是围在养鸡场外,一边关注,一边置身事外的看客罢了。
结语:
当艺术可以被量化成数据,当情怀可以被折算成票价,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对真诚与才华的尊重。流量本身无罪,但以流量之名,行收割之实的傲慢,终将被市场反噬。愿每一个真心热爱舞台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以上报道基于记者采访及公开信息整理,力求还原事实并传递行业动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