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温暖你的心。记得点击“关注”我哦!
01林如海的计划
贾敏母子去世后,林如海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不再娶继室。
林如海的这个决定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
年过半百的林如海,正是皇上得力的手下,他的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主要职责是监察、管理指定盐区(此处为两淮盐区,范围大致在今江苏、安徽等地)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及盐税征收,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清代极具实权的肥缺和要职。
在这个要职上,林如海面临官场上的极大威胁,或许贾敏母子的离世与此有关。
这可能是林如海不再娶继室的真正原因。
但奇怪的是,林如海的几房姬妾都没有生下子嗣,这里面有什么猫腻,是不是有人要让林如海断后?
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从林如海做出的不娶继室的决定来看,这件事情非同小可,绝非我们看到的那样。
在那个重视子嗣的社会环境之下,林如海主动断绝自己的子嗣,并且把黛玉当成男儿培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林如海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而且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封建社会的男子。
但正是这样,他要面临另一个问题:立嗣。
02立嗣艰难
在清朝,立嗣是指没有儿子的男性(主要是宗族成员),从同宗近支(通常是侄子辈)中挑选一名男性作为自己的“嗣子”,以延续宗祧(家族祭祀血脉)、继承财产和爵位的制度。
其核心目的是解决“无后”带来的宗族延续问题,本质是一种基于宗法制度的身份和财产继承安排,需遵循严格的宗族规矩和社会习俗。
那么林如海只有一女黛玉,又做出不娶继室的决定,他的妾室又没有孩子,必然面临立嗣的问题。
原著写道: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但与林如海俱是堂族,没什么亲支嫡派。
那么林如海如果立嗣必然是从堂族中选出一个人来。
堂族与林家关系并不亲近,如果林如海立嗣,那么将来他死后,黛玉柔弱无依,必然被堂族人吃绝户,对黛玉非常不利。
因此,林如海在去世前一年布下天罗地网,把林家家产转移到贾家,让贾家以收养之名接走黛玉,保全黛玉的安全。
薛家面临与林家同样的问题:薛父早亡,薛蟠被判为“活死人”,薛宝钗成为薛家独女。
那么薛姨妈也同样面临着立嗣的问题。
但是薛姨妈绝不会立嗣,因为薛蟠根本没死,薛姨妈也不能把薛家家产往外推吧!
于是薛姨妈选择了一个和林如海同样的做法,背靠贾家这棵大树,保护薛家家产。
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抛开薛宝钗选秀这一段不说,薛家独女和林家独女都在抢贾宝玉这一个人来当女婿。
因此黛玉和宝钗面临着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黛玉无依无靠当然比不过有父母兄弟的薛宝钗。
03林如海最好的选择
虽然黛玉在贾府过得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但贾母健在时,黛玉还是得到了外祖母的关心。
贾母的格局和魄力,林如海看在眼里,所以他才做出了让贾府收养黛玉的决定。
但是即使贾母靠得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早已是贾府一棵失去效力的人参,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如果黛玉能够想得开,不再执着于贾宝玉,那么她的日子也还过得去。
比起林如海从堂族中选出一个人来立嗣,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要强多了。
林如海把黛玉送进贾府已经是他生前给黛玉做的最好的选择了。
而薛宝钗的命运并不比黛玉好。
她虽然有母兄,有家产,比黛玉康健,在金玉良缘中获得胜利,可她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黛玉在贾府的日子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宝钗婚后在贾府的日子是“处处风波处处愁”。
宝钗黛玉本是一体,她们都逃不过命运,也都改变不了命运的折磨,这才是作者口中钗黛合一的真实样子。
她们虽出身不同,但遭遇相似;虽家教不同,但才情相似;虽结局不同,但命运相似。
宝钗是另一个意义上的黛玉。
如果说黛玉是真善美,她单纯,洒脱,孤傲;那么宝钗就是黛玉的另一面,她被束缚,被压迫,被迫向下兼容向上成长。
作为人,人性在现实中是复杂的,兼具向善向美之愿与趋利避害之实。
这样理解,我们就应该懂得宝钗黛玉本是一体,没有谁好谁坏,只有人身上的两面,一面真一面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