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8月中旬,中粮集团悄然完成了一笔重要采购——来自澳大利亚的9船油菜籽,每船6万吨,总计约54万吨。这笔订单占到中国去年油菜籽进口量的8%左右,显然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采购动作,而是对加拿大油菜籽出口停滞的一次策略性回应。自从卡尼政府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后,中国几乎立刻把矛头转向了加拿大最敏感的出口产业——油菜籽,加征反倾销税高达75.8%。加拿大萨省的油菜农户从收获季的喜悦直接跌入利润缩水三成的深渊,政府表态“深感失望”,却无力改变市场实况。中国的策略显而易见:谁对华开放市场,谁就能吃到肉。
澳大利亚显然抓住了这个窗口期。阿尔巴尼斯上台后积极修复中澳关系,从煤炭到葡萄酒关税逐步松绑,这让澳洲农场主对中国市场重燃希望。中粮的订单来得正是时候,虽然首批仅5万吨,但信号明确——澳大利亚正在重新成为中国油菜籽的重要供应方。这不仅缓解了中国对加拿大供应的依赖,也让澳大利亚经济数据亮堂了一点。贸易是冷静的算计,也是外交的筹码,澳洲这次捡到的是时间与机会,而加拿大错过的则是市场主动权。
就在中澳贸易顺风顺水之际,美国突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张大牌——AUKUS。2025年6月,五角大楼宣布对拜登时期启动的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进行全面审查。表面上说是为了确保“美国优先”,实际上就是特朗普要把澳大利亚拧到墙角,把协议的每一条条款都重新算账,把潜艇交付、技术转让和成本分摊都变成美国的利益最大化工具。澳大利亚吓得脸色发绿,英国则尴尬得无处躲。9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悄悄告诉澳方,AUKUS不会取消,但不会取消≠不会改,条件随时可以变,潜艇优先顺序可以调,技术转让可以精简,成本分摊可以重新压榨。
特朗普这波操作的影子已经清晰可见。第一,澳大利亚已经骑虎难下。建在珀斯的国防中心投资120亿澳元,用于建造水面舰艇和维护潜艇设施,未来美国潜艇也将在此进行维护。撤退?不可能,法国的合同撕毁已经让外交成本高不可攀,中国也在密切关注,国际舆论也在盯着。继续?那就得掏钱。潜艇采购、人员培训、基地维护,笔笔都是天价,特朗普一句话就可能让预算再翻番。第二,英国尴尬。理应平起平坐,实际上只是陪跑。第三,对印太地区安全,AUKUS的心理影响大于实质防御能力,美国通过盟友依赖制造焦虑、维持军备销售。所谓“印太战略”,在特朗普手里,其实就是卖潜艇、卖焦虑、收割盟友的钱。
同时,美国对加拿大的关税政策也在同步施压。电动汽车100%、钢铝木材35%起,加拿大边境卡车排起长龙。卡尼政府表面上强硬回应,但私下不得不让步。加拿大农民焦头烂额,全国油菜理事会紧急开会,试图通过美国生物燃料豁免政策甩掉多余库存,但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中国订单转向澳洲,显示出市场对供应链的灵活调整能力,而加拿大的迟缓和犹豫,直接让农民和政府承受压力。
AUKUS的第二支柱——高超音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同样面临“缩水”。特朗普不想真的提供核心技术,只需要边角料就够了,其余的成本与风险全让澳大利亚承担。核潜艇本来就排队交付,现在还优先满足美国海军需求,澳大利亚只能继续追加投资,建设施、买设备、培养人员,全都绕不开美元流水。盟友在特朗普眼里不是帮手,是提款机,是随时能改合同的肥羊。
鲁比奥的“协议不会取消”看似安慰,实际上才是最危险的信号。澳大利亚无法退出,却随时可能面对条件更苛的协议。三个月的审查期,不只是流程,更是一场心理战,把澳大利亚的耐心耗尽,让它心慌意乱、急于妥协。特朗普版AUKUS,不是盟友共建安全,而是交易逻辑下的利益最大化秀场。
综合来看,中国通过灵活调整供应链、精准打击加拿大敏感出口领域,不仅保护了自身粮食和油料安全,也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占据主动。澳大利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对华开放市场,在贸易上获得了短期收益,但在AUKUS军火账单上面临长期压力。加拿大因迟缓反应,农民和政府同时被夹在中美博弈之间,承受损失。美国则通过关税和军事合作“双收割”,在贸易和安全领域实现盟友利益最大化。
最终可以看到一个清晰趋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外交博弈中展现灵活与策略,而美国通过AUKUS和关税政策,将盟友转化为提款机,强化自身战略杠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处境提醒所有中小盟友:靠近美国可能带来短期安全和市场机会,但长期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同样高得惊人。抱大腿并不等于安全,合作背后暗藏的账单和心理战,才是盟友们必须正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