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被歼-16怒怼后恼羞成怒!美记者甩锅特朗普:朝鲜50枚核弹让美国崩溃

东海上空的云层被引擎割裂。 一架加拿大空军的CP-140海上巡逻机在那天穿行着,机舱内的美籍记者还在拍摄所谓“非法贸易”

东海上空的云层被引擎割裂。 一架加拿大空军的CP-140海上巡逻机在那天穿行着,机舱内的美籍记者还在拍摄所谓“非法贸易”的证据。 结果,他们迎来的不是“朝鲜船只”的踪影,而是两架挂满实弹的歼-16。 机翼下的导弹闪着冷光,距离不到数百米。 这不是演习,也不是虚张声势。那一刻,记者的镜头抖动着——他拍下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

他们称这次任务为“霓虹行动”。 名字听起来漂亮,却是一次彻底的冒险。 飞行轨迹贴着中国领空边缘,一寸偏差就是挑衅。 结果自然——被驱离。 可美国人不这么看,他们总要找到一个“坏人”。 于是,朝鲜又一次被拉上了台面。

CBS在报道的结尾写道, “对朝鲜的制裁无效,他们正在开发能打击美国本土的核导弹。” 语气里带着愤怒,更像是惊恐。 可笑的是,这怒气并非源自战场,而是源自认知的崩塌。 几十年了,美国第一次要承认—— 那个他们想让世界遗忘的国家,已经能把导弹送上太平洋对岸。

朝鲜的阅兵正在准备。 劳动党成立80周年的红旗已经挂满平壤,广场上的导弹运输车正在试跑。 传说中的火星-20,也许会首次露面。 那是他们自己的“东风-61”,固体燃料、三级分离、覆盖美本土。 这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回应—— 回应几十年来的制裁、封锁与嘲讽。

历史总是讽刺。 1990年代,美国签署了所谓的“框架协议”, 承诺帮朝鲜建轻水反应堆、提供重油。 十年计划,却一拖再拖,最后连图纸都没兑现。 反而是一轮轮核检查、一份份制裁接踵而至。 那时的朝鲜还没有核弹,只是一个被威胁的国家。 现在,他们有了五十枚。 而美国,依旧在谈“无核化”。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从奥巴马到特朗普, 每一任总统都用同一张牌:制裁、孤立、施压。 唯一改变的,是朝鲜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2006年,他们第一次核试验。 2017年,火星-14划破夜空。 2020年,“怪物导弹”火星-17登场。 2024年,火星-18固体洲际导弹惊艳亮相。 如今,火星-20的阴影笼罩在太平洋之上。

美方记者还在镜头前责怪特朗普, 仿佛他才是让朝鲜拥核的罪魁祸首。 其实,特朗普是唯一一个试图和朝鲜坐下谈的人。 2018年,新加坡的握手,让全世界屏住了呼吸。 那一年,朝鲜暂停核试。 但制裁没解除,援助没兑现,谈判陷入沉默。 后来特朗普再想重启谈判,已经没有意义。 朝鲜的核计划早已不可逆。

美国失败了吗? 是,也不是。 他们没有输在军力上,而是输在战略傲慢。 他们以为一个被制裁的国家就会屈服, 以为航母和美元能改变一切。 可他们忘了,战争不是游戏,民族意志不是算法能算的。 他们围堵的,是一个被逼到墙角后学会反咬的国家。

现在,美国的盟友也开始模糊边界。 韩国焦虑,日本蠢蠢欲动,加拿大在东海玩火。 俄罗斯却在微笑,梅德韦杰夫将赴平壤阅兵—— 那一刻,全世界都会看到新的队列、新的导弹、新的旗帜。 有人说那是挑衅,我更觉得那是报复。

这场地缘博弈已无赢家。 美国越施压,东亚越团结。 他们越想控制,越失去控制。 从东海到太平洋,回荡的不是炮声,而是冷战回音。

有时候我在想, 当歼-16的影子掠过那架加拿大巡逻机的机翼时, 飞行员是否意识到,这一幕, 正是新时代力量格局的注脚。

力量在转移。 世界在重新排列。 有人被驱离,有人登场。 炮口的方向,决定谁能定义“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