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内涝监测体系中,非地埋式微型监测一体机以雷达水位计为核心感知单元并配置雨量计,成为低洼路段、涵隧等易积水场景的主流监测方案。这类设备通过非接触式测量原理实现水雨情数据实时采集,其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内涝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以下从应用优势与固有缺陷两大维度展开分析。
一、非地埋式微型内涝监测一体机的应用优势
1. 安装与运维效率突出
水文监测领域研究人员指出,该类设备采用一杆式集成设计,结构简化使安装流程大幅缩短。施工无需开挖地面,仅在路边或绿化带完成立杆固定后,依次安装供电系统(太阳能或市电)、雨量计及雷达水位计即可调试,单点位安装周期控制在 3-5 小时内,最大程度减少对交通与居民生活的干扰。
运维层面,设备搭载的遥测终端机支持多接口与雷达水位计连接,技术人员可通过远程平台完成参数配置与故障排查,无需频繁赴现场。终端机具备大容量存储功能,能实现历史数据永久存储且掉电不丢失,方便后期溯源。此外,雷达水位计的非接触式测量避免了泥沙堵塞问题,使维护频率从地埋式的每季度一次延长至每年一次校准,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2. 数据采集性能稳定可靠
雷达水位计基于 60GHz 脉冲雷达技术,测量范围 7m、精度 ±3mm,支持宽电压供电且功耗低,适配不同场景需求。设备外壳为铝合金材质,具备 IP68 防护等级,在含污染物、沉淀物的复杂水质中仍能正常工作。
雨量计与雷达模块协同采集,同步捕捉降雨强度与积水深度数据,通过 4G 网络实现秒级传输,同时配备备用通讯链路保障信号中断时的数据回传。这种高频联动模式为内涝预测模型提供精准数据集,深圳市宝安区应用案例显示,暴雨天气下该设备数据上传成功率超 98%,为内涝风险划分与应急处置提供可靠依据。
3. 环境适应能力强
雷达水位计的天线设计在降低功耗的同时,适配野外露天、城市道路等多场景。即使在漂浮物多或水草密集的沟渠,设备可通过波面滤波算法处理干扰信号,确保测量稳定。
工程技术人员监测发现,该类设备温湿度适应范围广:雷达水位计可在 - 35~80℃工作,遥测终端机耐受 - 35~75℃,且均能在 95% 湿度(无凝露)环境运行,可顺利部署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广州 “5.22” 暴雨等极端事件中,设备未因环境变化出现监测中断,非地埋设计也避免了地埋式设备因积水浸泡导致的信号干扰,在 20 年一遇降雨中仍保持数据连贯。二、非地埋式微型内涝监测一体机的固有缺陷
1. 安装空间与位置限制明显
立杆式安装需占用路边空间且需多部门审批,在道路狭窄或人流密集区域选址难度大。若受场地限制将设备装于马路沿,会导致测量基准面偏高,可能出现积水漫路却未及时告警的情况,影响预警时效。
雨量计需部署在无遮挡开阔区域,城市核心区高楼、树木遮挡会导致降雨量数据偏差,部分监测点偏差超 15%,进而影响内涝深度预测准确性。2. 外部干扰与防护难题突出
电磁复杂路口(如高压线路、信号基站周边)易干扰雷达信号,降低测量精度;暴雨中雨水强反射波可能引发数据误报,增加后台甄别工作量。
设备暴露安装使防盗与抗冲击成为难题,老旧城区曾出现立杆被撞、传感器被盗情况,增加维护成本。虽遥测终端机具备抗雷击设计,但雷达水位计长期暴晒加速电池损耗,即便搭配外部供电,内置电池仍需定期更换,额外增设储能模块又会削弱设备小型化优势。
3. 能耗控制与功能扩展性不足
单一电池供电下,设备采样间隔受功耗限制,虽可通过 “积水触发式上报” 优化续航,但偏远区域无外部供电时,仍需定期换电池以满足持续监测需求。
设备集成能力比较强,遥测终端机支持通用接口,可兼容流速监测等外延模块。当需要积水深度、降雨量、流速等多参数联动时,可额外部署工业相机、流速传感器等设备接入,提升多设备协同运维的完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