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要说新加坡,很多人都会自然联想到“华人多”这件事,甚至有人觉得在新加坡,华人就是主角。 可真实情况其实很微妙,说到底,新加坡华人对“自己是华人”这件事,远没有外人想得那么执着。 大家更多是把“新加坡人”作为共同身份,至于祖上的老家在哪,反而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新加坡社会其实讲究的是“大家一起好”,而不是某个族群一家独大。 虽然华人多,但政策上一直强调平等和融合。 政府搞组屋分配,明明可以让华人扎堆,偏偏要规定每种族群比例,混着住才算合格。 每逢节日,不管是华人春节、马来人的开斋节还是印度人的屠妖节,政府都要大张旗鼓搞庆祝。 孩子们从小在多元环境里长大,早就习惯了身边有各种肤色、宗教和文化的同学。 久而久之,对“华人”这个标签大家都没那么敏感了。 再说语言,虽然家长嘴上老说要孩子学好中文,但实际生活里,英语才是硬通货。 大部分新加坡年轻人用英文聊天、写作业、找工作,中文反而成了“课本语言”。 新加坡跟我国的关系,说实在的,就是“既亲近又理性”。 平时经商、旅游、求学都挺方便,尤其2024年互免签证后,来往更频繁了。 可要说感情上有多深厚,真未必。 有人觉得新加坡华人“忘本”,其实不是。 祖宗的根在我国,这是事实,但新加坡社会的规则、文化、习惯早就把大家磨成了“新加坡人”。 小时候看家里长辈拜祖先,到了长大成家,更多人愿意用现代方式纪念。 其实新加坡社会的这种融合能力很强。 大家都明白,只有整体安稳、各族群和睦,国家才有未来,所以“新加坡人”的身份远比“华人”来得重要。 新加坡的华人文化,早就变成了“南洋味”:既保留了些许传统,比如春节、中秋、清明,也吸收了大量东南亚和西方元素。 过节吃的月饼、汤圆早就五花八门,街头的装饰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样式。 这些年,新加坡社会也在反思怎么让下一代既保留文化根脉,又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立足。 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让孩子中文、英文两头都不丢,但现实情况是,英语优势越来越大,中文只能靠兴趣班、家庭熏陶慢慢培养。 社会在进步,文化认同也在悄然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是新加坡独特的生存智慧。 新加坡华人和我国的关系,最真实的状态就是: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距离。 祖上的根在我国,心早就安在了新加坡。新加坡人最看重的,是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生活,而不是遥远的故乡。 未来不管怎么变,“新加坡人”这个身份只会越来越稳固。 这种社会融合和自我认同,或许才是新加坡最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 参考:一位新加坡华人表示: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