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打脸说是“未经授权”。 但是另一边,闻泰科技花了330多亿买下的100%股权,如今却被第三方托管,CEO张学政连内部账号都被封禁。 这事儿最让人费解的就是标题里的疑问:中资控股的闻泰管不动安世,荷兰总部却能隔着国界拿捏中国分公司? 要解开这个疙瘩,得先看清这不是简单的“谁是老板”的问题,而是一场裹着资本外衣的治理权争夺战。 2019年闻泰收购安世时,外界都夸是中资冲破技术壁垒的里程碑,没人注意到并购协议里藏着的“陷阱”。 为过欧洲反垄断审查,闻泰不得不答应让安世“保持独立运营”,说白了就是只买了股权凭证,没拿到实际话语权。 这种“花钱当老板却说了不算”的情况,在跨国科技并购里其实很常见,欧洲监管层早把“独立运营”当成了防御性条款,就怕核心技术被带走。 真正让矛盾摆上台面的是美国9月29日抛出的“穿透规则”。这规则狠就在于不管企业在哪、谁控股,只要沾边所谓“敏感技术”,美国就能要求盟友介入审查。 安世的德国汉堡工厂每年能产700亿颗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小信号器件晶圆厂,刚好撞在美国枪口上。但美国没直接出手,而是把压力给到了荷兰。 这个既想保住阿斯麦中国市场(2023年占比20%),又不敢得罪美国的国家,自然成了“代理人”。 荷兰政府的操作堪称“精准介入”。先是要求安世设立一个实权监事会,对技术转移、中国研发招聘等近20件事有一票否决权,甚至要把中欧内部网络切开。 闻泰当然不答应,毕竟按荷兰法律,安世根本不用强制设监事会。可荷兰经济部直接下了部长令,9月30日起冻结安世全球资产、禁止人员调整,等于掐住了企业的命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安世能拒闻泰:闻泰手里只有股权,荷兰手里握着治理权和行政命令,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博弈。 再看安世中国分公司的处境,简直是“进退两难”。它在国内注册,承担着全球过半的封装产能,说自己是“中国企业”没问题,但核心命门捏在荷兰手里。 荷兰总部背后有政府撑腰,能直接下指令冻结资产、中断系统权限,10月17日中国区员工停薪的消息就是这么来的。 更现实的是,安世的芯片供着博世、比亚迪这些全球车企,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都预警了,要是中国分公司敢硬拒,全球车企可能面临断供,最先扛不住的还是自己的饭碗。 这里面还藏着高管层的利益博弈,可不是单纯的“服从问题”。安世的CFO Stefan Tilger一直想推动向欧洲投资者出售股权,据说成了能拿高额奖金,这跟张学政的战略完全冲突。 9月初张学政想解聘几位核心高管,双方都快谈妥了,结果美国规则一出台,三位高管立刻联合反击,荷兰企业法庭当天就暂停了张学政的职务,连庭审都省了。 这哪是企业内部矛盾,分明是借地缘政治东风的权力洗牌,中国分公司夹在中间,根本没有拒绝的底气。 闻泰的尴尬处境更暴露了中资出海的深层困境。当年为了收购,闻泰动用多种融资手段,花光了大半现金流,本想靠安世的技术和客户实现转型。 可并购时只盯着资产交割,没理顺跨文化治理的坑,等到地缘政治升温,欧洲高管立刻抱团向荷兰政府靠拢,把“中资控股”变成了“安全隐患”的标签。 安世甚至专门成立企业事务部,找了有荷兰外交背景的人对接政府,就为了证明自己的“荷兰身份”,这时候闻泰的股权反而成了“烫手山芋”。 荷兰总部能拿捏中国分公司,本质是吃准了“技术+规则+供应链”的三重优势。 技术上,芯片设计和核心制造在欧洲,中国分公司只做封装,离了总部的技术支持就是空壳;规则上,荷兰政府把行政干预包装成“保护知识产权”,用本土法律给中国分公司套上枷锁;供应链上,全球车企的依赖让中国分公司不敢轻易停摆。 反观闻泰,手里只有股权这张牌,既没有技术话语权,又没法突破欧洲的规则壁垒,自然管不动安世。 中国商务部10月16日的表态其实点透了关键,说这是“泛化国家安全、损害中企权益”。 这话不只是为闻泰出头,更是给所有中资企业提个醒:跨国并购不能只算经济账,还得算政治账、规则账。 安世中国分公司的无奈,本质是技术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缺失,要是自己能掌握核心设计,要是国际规则不被少数国家操控,也不至于陷入“想拒不能拒”的困境。 现在的僵局还在持续,荷兰法庭已经指派外籍董事接管决策权,闻泰的维权之路看着渺茫。 但这事儿给行业敲了警钟:中资出海收购高科技企业,光有钱不够,得提前理顺治理架构,绑定核心技术团队,更得看清地缘政治的暗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