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为什么敢同中国硬碰硬?2025年10月15日,荷兰阿斯麦:预计明年中国市场需求将大幅下降!荷兰之所以感同我国硬碰硬,主要原因在于,荷兰觉得有拿捏我国的资本! 要说荷兰的底气来源,绕不开阿斯麦那台能“印芯片”的光刻机,这可不是普通机器,全球造3纳米、2纳米先进芯片的EUV光刻机,2024年的数据摆着,就阿斯麦一家能造,市占率100%。 哪怕是造14纳米芯片的ArFi机型,它的份额也高达93%,日本佳能、尼康追了十几年都没追上,单台EUV卖1.9亿欧元,折合15亿人民币,台积电、三星还得排队等半年到一年,这种垄断地位搁谁身上都得飘。 现在这产业早成了荷兰的经济命脉,2024年荷兰芯片产业贡献600亿欧元,占GDP的8.3%,比不少国家的农业产值都高,等于全家饭碗都端在半导体上,自然得把这根“金拐杖”握得死死的。 而有了技术垄断打底,荷兰的动作也越来越硬,2023年先把能造14纳米的DUV光刻机列进管制清单,后来连EUV都禁了,不光不卖新设备,连备件维修都卡着,2025年9月更过分,主动把阿斯麦两款关键DUV机型拉进黑名单,直接断了中芯国际一年20台的设备需求。 最横的是冻结闻泰科技收购的安世半导体资产,撤了中国CEO换外籍董事,理由就一句“供应链安全担忧”。敢这么干,无非是算准了欧洲车企离不开安世的汽车芯片,也赌中国短期内找不到替代的光刻机,真翻脸得不偿失,这算盘打得隔壁比利时都能听见。 而阿斯麦那句“中国市场需求将大幅下降”的判断,更像是给荷兰的强硬态度递了把梯子,从数据看,2025年三季度中国市场占阿斯麦营收的比例飙到42%,但这更像是中国企业怕政策收紧的“囤货潮”,2021到2023年中国市场占比本就温和,这种高基数根本难持续。 更重要的是,全球市场有的是接盘侠,SEMI报告预测2026到2028年全球300mm晶圆厂设备支出能到3740亿美元,韩国要投860亿,中国台湾750亿,美国也有600亿,全盯着AI芯片的需求缺口,阿斯麦自己也规划着2030年营收冲600亿欧元,显然早把宝押在了全球AI热潮上,觉得少了中国市场也能活。 还有,更藏得深的底气——荷兰搭起来的产业链联盟,阿斯麦不只是自己强,还拉上德国蔡司做光学系统、美国应用材料做配套,把关键供应商都绑进“朋友圈”,形成了别人拆不散的产业链闭环。 而且,荷兰舍得砸钱搞研发,202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在欧盟稳居前三,阿斯麦五年内工程师人数翻了一倍,每年光研发就砸超30亿欧元,下一代高数值孔径EUV都已经出货了,等于一直在加固技术壁垒,他们算准了中国自主研发虽有突破,比如“羲之”光刻机完成验证,能覆盖28纳米到7纳米制程,但要大规模量产还得3到5年,短期内真离不开他们的设备。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靠垄断撑起来的底气,更像纸糊的铠甲,阿斯麦自己也承认中国市场曾占营收超25%,2024年光卖中国就赚了90亿欧元,制裁一出市值立马蒸发600亿欧元,疼是真疼,现在冻结安世资产更闹出反噬,欧洲汽车芯片价格直接涨了3%,毕竟汽车芯片这东西,中国既是市场也是供应链一环,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稀土是光刻机生产的关键原料,真要掐起来,阿斯麦的生产线先得停摆。 荷兰现在的强硬,本质是赌中国短期内突破不了技术壁垒,赌全球市场能替代中国需求,但技术垄断从来不是永久饭票,当年美国日本不看好光刻机市场才给了阿斯麦机会,现在中国举全国之力搞“华夏之光”项目,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攻关,谁能保证不会复制下一个“逆袭”?等哪天国产高端光刻机量产了,荷兰手里那根“金拐杖”,恐怕就得变成没人要的废铁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