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宣布,将就冻结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资产一事与中国展开谈判。这一急转弯的背后,是荷兰正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 不久前,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要求冻结中国投资的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部分业务,尤其是位于奈梅亨的芯片工厂。 这一决定在荷兰国内引发了一定的争议,而中方也迅速表态,坚决反对将国家安全泛化、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荷兰半导体产业,既未如美国掌控核心架构,亦不如中国坐拥庞大市场腹地。然而,它于全球产业链中紧握关键设备,特别是ASML的光刻机,凭此在行业占据重要一席。 这使得荷兰成了“技术制高点”上的重要一环。然而,正是这一地位使然,荷兰无奈直面来自美国的施压。美方要求荷兰在出口政策上与其步调一致,进而对中国实施技术限制。 这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去年,荷兰就配合美国,对先进光刻机的出口施加了限制,虽然引发了本国企业的不满,但政府依然选择了政治优先。 然而,这一次的安世半导体事件却有些不同。首先,安世并不是一个新进入的中资企业,它早在2016年就收购了荷兰的半导体业务,并逐步扩展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突变,而是一个多年累积下来的合作成果。 其次,荷兰国内不少议员和经济学者开始质疑政府的判断,认为将安世的扩展等同于潜在安全风险,是在透支国家信誉。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回应相当直接,外交部、商务部密集发声,明确指出荷兰此举破坏外资信心,违反市场经济原则。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卡雷曼斯的表态显然具有某种“松口”的意味。他提到,希望通过外交途径与中方沟通,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中规中矩,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却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这不仅是荷兰政府在试图缓解中荷之间的紧张气氛,也是在向国际社会表明,荷兰并不愿意彻底站队,更不愿意让本国企业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从经济角度看,荷兰的对华出口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中国早已成为荷兰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中荷之间的互补性极强。无论是农业技术、能源转型还是数字经济,中国市场对荷兰企业而言都是不可轻视的存在。 而一旦政治判断过度干预市场逻辑,不仅会动摇企业的信心,也可能加剧外资对欧洲营商环境的担忧。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通过合法投资参与国际技术合作,是提升自身产业水平的重要路径。 安世半导体的案例,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权益,更是中企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被看待的缩影。 中国近年来不断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经贸关系。荷兰若能在这一点上作出积极回应,无疑将为中欧关系树立一个正面样本。 从长远来看,荷兰若能在保持与美国协调的同时,也不关闭与中国的合作通道,将更有利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 毕竟,一个过于单边的贸易政策,不仅限制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也可能错失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机遇。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谋局,这或许才是荷兰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在这场看似围绕一个芯片企业的纷争中,折射出的却是全球格局的微妙变化。荷兰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也牵动着中欧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而信任这件事,一旦失去了,可不是几场谈判就能轻易修复的。卡雷曼斯的决定,是个开始,但更关键的,是接下来荷兰政府的每一步,是否能走得稳妥、走得真诚。 素材来源: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透露“将在几天内与中方会面”,但仍在狡辩 2025-10-20 10:13·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