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五种可能的未来】海外新鲜事以哈冲突 法广刊文论述,2025年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五种可能的未来】海外新鲜事以哈冲突

法广刊文论述,2025年9月底,包括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和比利时在内的11个西方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举动不仅在外交上具有象征性意义,也重新点燃了关于巴勒斯坦建国模式与未来走向的讨论。

目前,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有158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然而,这个国家至今仍停留在纸面上。事实上,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国际社会围绕巴勒斯坦建国形式已经提出过多种方案。以下是人们曾经或正在探讨的五种主要构想。

一、“两国方案”:最被广泛接受的经典模式

“两国方案”(Two-State Solution)指的是在以色列现有国家旁边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一设想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即“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该决议为以色列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但同时引发了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1967年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再次强调“通过战争获取领土是不可接受的”,并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这些决议至今仍是各方和平努力的法律与政治基础。

“两国方案”也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隐含目标。该协议为巴勒斯坦部分地区确立了有限的自治权,但并未明确承诺建立主权国家。

部分国际法学者主张,为了平衡以色列的安全与巴勒斯坦的主权,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巴勒斯坦国家功能——例如实行非军事化,仅保留警察部队,并共享首都或货币。法国政治学家贝特朗·巴迪(Bertrand Badie)则坚持认为,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条件,“要么是国家,要么不是,没有中间形态”。

务实派提出“土地交换”方案——以色列保留部分主要定居点,并用其他土地补偿巴勒斯坦的损失。以色列“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早在1997年就绘制了详细地图,巴勒斯坦地理学家哈立勒·塔法克吉(Khalil Tafakji)也提出类似构想。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巴勒斯坦目前缺乏连贯的领土、集中的人口与有效的国家机构,不具备立即建国的现实条件。他们建议由巴勒斯坦全国选举产生代表机构,在国际社会承认的基础上成立“流亡民族解放政府”,以此推动国际法执行,落实国际法院对巴勒斯坦“自决权”的支持性意见。

二、“以色列单国主导”:事实上的一国现实

部分地理学家认为,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性几乎已经消失。以色列地理学家米歇尔·富歇(Michel Foucher)指出,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沙时,为撤离8000名定居者动用了4万名警力;而若在约旦河西岸执行类似撤离,将几乎不可能完成。

他认为,现在的局面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单一国家”——以色列掌控全部领土,使用统一货币谢克尔,巴勒斯坦人则生活在由以色列统治的框架下。未来,真正的问题不是“是否再建一个国家”,而是“在现有体制下如何为巴勒斯坦人确立基本权利与政治地位”。

这种模式意味着: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籍”的存在,但不承认独立的国家。巴勒斯坦人或将被定义为“国家少数民族”,生活在若干“自治飞地”中,并拥有有限的地方自治权。最终,该结构可能演变为“以色列—约旦联邦”,在更宽泛的区域框架中为巴勒斯坦提供某种国家象征。

三、“一国两族”:共同主权的实验性模式

另一种构想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构,但同时承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分别拥有独立的国籍。在这种“一国两族”体制下,国家拥有统一的议会、政府与最高法院,但教育、婚姻、户籍等民事事务则依据族群分别管理。

这种模式在理论上能实现政治整合与文化自治并行,但在现实操作中可能面临身份认同、人口比例与安全管理等复杂问题。

四、“联邦方案”:一片土地,两国共治

2012年,以色列记者梅隆·拉波波特(Meron Rapoport)与巴勒斯坦知识分子奥尼·马什尼(Awni Al-Mashni)共同提出“一片土地,人人共享”(A Land for All)的倡议,主张建立一个由两个主权国家组成的邦联体。

在该模式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自拥有政府与领土,但共享边界内的土地资源,人员可自由往来,耶路撒冷由双方共同管理。该方案旨在实现政治平等、难民回归与安全合作,被视为在“两国方案”僵局下的创新替代。

五、“一个领土,两个国家”:共享主权的“现实乌托邦”

法国思想家哈基姆·埃尔·卡鲁伊(Hakim El Karoui)提出的“一个领土,两个国家”(One Land, Two States)概念,被认为是对传统模式的大胆突破。

其核心思想是:在同一片领土上同时存在两个主权国家,以分离“对土地的主权”和“对人民的主权”。以色列人仍为以色列公民,巴勒斯坦人归属巴勒斯坦国,两者在同一空间内生活但各自隶属于不同国家体系。这一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双方都能共享被视为圣地的土地,实现“共存而非分割”。

然而,它的前提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必须在安全、教育、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前所未有的共处与互信。

结语

从“两国方案”的理想主义,到“单国现实”的冷峻判断,再到“联邦共治”与“共享主权”的创新设想,巴勒斯坦建国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无论哪种模式,真正的难题从来不只是领土划分,而是如何在被战争与仇恨撕裂的土地上,重新建立信任与共存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