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高菊通讯员薛孟鑫
今天是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您的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苦恼:“我天天喝牛奶补钙,怎么还腰背痛?”“我爸有高血压,最近摔了一跤就骨折了,明明不算瘦啊!”
近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慢病管理方面的医生为大家科普“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说说怎么通过管体重,既把骨头“养结实”,又给脑血管“上保险”。不用苦哈哈忌口,也不用瞎折腾,普通人照着做,就能避开骨质疏松和脑血管病的坑。
你以为的“体重正常”,可能正在“啃骨头”
李女士今年65岁,有3年高血压,总觉得“胖会让血压高”,三年前开始严格节食:早上只喝小米粥,中午水煮菜,晚上基本不吃主食。体重从120斤降到98斤,血压确实稳了,可今年夏天搬花盆时,腰突然疼得站不起来,检查发现是骨质疏松导致的腰椎压缩性骨折,颈动脉还查出了斑块。医生说,她的骨头和血管,都是被“饿”坏的。
还有位周先生,59岁,糖尿病加高血脂,肚子特别大,觉得“胖点骨头有支撑,不容易摔断”,从不控制体重。上个月跳广场舞时膝盖疼得不敢动,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疏松,头颅CT还查出脑血管有轻微堵塞。他纳闷:“我这么胖,怎么骨头比瘦子还脆?”
这两个例子戳中了很多人的误区:要么觉得“瘦=健康”,要么觉得“胖=结实”,其实体重过轻或过重,都是骨质疏松和脑血管病的“帮凶”。体重超标(尤其是肚子大的腹型肥胖)时,身体像挂了个“沉重的包袱”:多余的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这些“坏东西”一边偷偷啃噬骨细胞,就像白蚁蛀木头,把骨头慢慢蛀空;一边在血管壁堆积,把脑血管挤得变窄,血压一高,血管还容易“爆”。数据显示,BMI(体重指数)超过28的人,骨质疏松和脑卒中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相当于给骨头和血管都装了“定时炸弹”。
体重过轻则是“营养跟不上”:很多人减肥时不吃肉、不喝奶,钙和蛋白质摄入不足,骨骼就像没打钢筋的房子,风一吹就塌;脑血管也会因缺乏营养失去弹性,变得又薄又脆,就像老化的橡皮管,稍微有点波动就容易堵。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本身代谢就差,再节食,骨头和血管都会“雪上加霜”。
防骨质疏松+护脑血管,体重管理就看“1个标准、2顿餐、3种动”
很多人管体重只看秤上的数字,其实对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病的人来说,体重管理有“特殊讲究”,既要让骨头有“支撑”,又不能给血管添负担。这里教大家“1个标准、2顿餐、3种动”,简单好记,还能双管齐下。
先算对“1个关键数”:BMI别低于20,别超26.9。对50岁以上、有脑血管基础病的人,BMI建议在20.0-26.9之间;低于20:太瘦,骨头缺“原料”,血管缺“弹性”,容易骨质疏松、血管脆;超过26.9:超重,脂肪会“啃骨头、堵血管”,风险翻倍。
吃好“2顿餐”:既要“养骨”,又要“清血管”。很多人犯难:“我有高血压要低盐,又要补钙,怎么吃?”其实不用复杂,每天吃好“2顿关键餐”就行——第一顿:养骨+护血管的“双补餐”,核心是“补2样、换2样”:补钙+优质蛋白:每天300毫升牛奶(怕乳糖不耐受就选无乳糖的)、1个鸡蛋、1两瘦肉(鸡胸肉、鱼肉最好)、1块豆腐。钙是骨头的“砖头”,蛋白是血管的“补丁”,两者都缺不得。比如早上喝杯牛奶,中午吃清蒸鱼,晚上豆腐炒青菜,既不超标,又能双补。换主食+多吃菜:把精米白面换成“杂粮饭”(大米+燕麦+红豆),膳食纤维能帮着降血脂,减少脑血管斑块;每天吃够500克蔬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里面的维生素K能帮钙“粘”在骨头上,减少流失。
第二顿:避开“坑骨餐”,这些食物会同时伤骨头和血管,一定要少吃:油炸食品(炸鸡、油条):吸油多,堵血管还让钙流失;浓茶咖啡(每天超过3杯):影响钙吸收,还会让血压波动;加工肉(香肠、培根):高盐高添加剂,既伤血管又伤骨。
选对“3种动”:不费劲儿,还能“强骨+护血管”:有脑血管病的人不敢运动,怕血压高、怕骨折,其实选对运动,既能管体重,又能养骨护血管。推荐3种“温和双护运动”,每天30分钟就行:快走、太极拳/八段锦(护血管+护关节)、靠墙静蹲(练肌肉+防跌倒),注意:运动前一定要热身(5分钟慢走),运动后拉伸;如果已经有骨质疏松,别做弯腰捡重物、剧烈跳跃的动作,避免骨折。
医生提醒:好好管体重,就是给骨头和血管“买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骨质疏松不是“老了就会有”的病,脑血管病也不是“只靠吃药就能好”的病——管好体重,就是预防这两种病最实在的办法。不用为了降血压饿肚子,也不用为了防骨折猛补钙,每天吃好“2顿餐”,动好“3种运动”,算好BMI那个数,就是对身体最好的照顾。
以后天气越来越冷,是骨质疏松和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希望从今天开始,把体重管理当成日常,不是为了“变瘦变美”,而是为了腰不疼、腿不软、血管通畅,能好好陪家人吃饭、散步、逛公园——这才是慢病管理最实在的意义。
健康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刺”,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管好体重,护好骨头,守好脑血管,就是对晚年最好的“投资”。